艺术传承的实验之旅——记上海戏曲表演艺术传承教育基地济南之行

发布者:上海市戏曲学校发布时间:2019-11-30浏览次数:171

艺术的继承与传播,特别是对于传统艺术,怎样保证传承的科学性,如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为了开拓新的思路,11月28日-30日,上海戏曲表演艺术传承教育基地迈开脚步走出上海,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副校长刘爱香的带领下,师生一行27人远赴山东济南,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求证。


传承基地的济南之行有两项任务,一是在7所学校开展讲座和体验交流,二是与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进行戏曲教学及传承基地经验交流。11月29日,传承基地在7所学校开展了讲座体验活动,在活动现场,我们首先获取到了一个直观的原始数据——“热烈气氛指数”,来表征保证秩序前提之下的现场气氛热烈程度:





缜密的协调组织和良好的秩序是互动式体验活动的重要前提。活动当天的气温为-3°C,但现场的孩子们却表现出异常的兴奋,有的节目只需10名左右学生参与,却往往收到2-3倍的志愿者报名,非常感谢默默无闻维持秩序的当地老师,为学生们的理性参与保驾护航,让活动场面热烈但又有序的进行。



为了对直观的量化数据作出定性解释,深挖现象背后的本质,我们假设出了一些定律,作为数据背后的理论支撑。


定律一

传播地域距离一千公里以上,传播的效率不会衰减


此次山东济南之行是我校戏曲教育传承基地走出上海的第一站,虽然济南距离上海有一千公里之遥,但戏校师生不顾旅途奔波辛苦,分头深入当地7所学校,收到了良好的展示和体验效果,在当地学校引起了热烈反响。今后戏校还将继续走出上海,将传统艺术的热力向全国辐射。


以下图片来自于戏韵身形体验课堂:


以下图片来自于戏曲音乐体验课堂:


定律二

艺术传播效果强烈到一定的程度,将激发起链式反应,催生出五言律诗、美篇等其他门类的艺术周边

传承基地在济南第三十四中学开展木偶讲座与体验活动,有热心观众作五言律诗一首,现抄录如下:


“傀儡秦明月,木偶汉雄风。操纵情节戏,手法变幻中。一线千秋连,存亡赖传宗。乐观演妙技,四海五洲同。——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师生来济讲座表演感赋”。


还有老师于活动当天即制作了题为《戏韵身形——戏曲进课堂》的“美篇”推送,对活动进行宣传展示。

2019.11.30

2019.11.29


以下图片来自激发链式反应的木偶体验课堂:


定律三

传播所涉及的社会实体越多,所能获得的帮助和关注越多样、越高层


此次活动涉及的学校达到7所,除了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之外,还意外得到了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的大力相助,协助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宣传。另外,在活动当天就有社会各界的3篇公众号文章新鲜出炉,对各校的讲座活动作了报道,为传承基地做了宣传。



在木偶体验课堂上,小记者还对参与体验的学生进行了现场采访。



以下图片来自于京剧脸谱体验课堂:


定律四

在知识的传播与接受活动中,艺术知识所需的中介和准备接近于最小限度

此次活动涉及的学校多达7所,但传承基地在每校只配备1名传承教师的情况下,采取精装简行的原则,发挥艺术的虚拟性和假定性优势,尽量减少大型道具的使用,充分利用互动和体验的群体参与性,调动起活动现场的热烈气氛。在锦屏学校进行的戏剧课堂,没有使用道具和投影,却成功吸引了全场180名学生的注意力,戏剧表演训练中的动作和游戏,无需过多的解释,所需的知识准备最少,而道具和场景则依靠虚拟和假定来提供,也证明传承活动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收到最大化的效果。


以下图片来自于戏剧体验课堂:


以下图片来自于音乐剧体验课堂:



定律五

传播式的传承方式对传播对象的专业化接受程度不是非常敏感,相较于教学式的传承,更注重于直接而广泛的社会效益,两者各擅所长

据不完全统计,各校参加讲座和体验活动的受益学生分布数为:济南三十四中,430名学生;德润初中,200名学生;砚泉中学,190名学生;龙奥学校,38名学生;明德中学,200名学生;锦屏学校,180名学生;龙德学校,130名学生,共计1368名学生参与讲座和体验互动,师生比在1:38至1:430之间,均值为1:195,这样的比例水平显出与教学课堂截然不同的特征,也体现出传承活动的任务重心更倾向于取得广泛的社会效益。


在传承基地的展示理念中,有一个思想作为主导动机在起作用,它起源于蒋文斌老师,并为基地的每位传承教师所接受,且将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个思想就在于:简单易懂、便于接受和互动。传承基地在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做了传承基地的主题讲座,并就基地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作了交流报告,获得对方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传承基地活动的成功开展,让我们解出这样一道应用题: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同时从各自的时代起点出发,经过多久,传统艺术才能追上现代生活的步伐,并与之相遇?事实证明,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从不曾分离,她总会在气韵生动的那一刻,在兰花指尖上重生,倒映在人所共有的审美天性之中,与世俗化的生活并存。愈传统则愈先锋,不论是英姿飒爽的扈三娘,还是秀丽端庄的杜丽娘,要攥好了手里的“对花”与“球花”,珍惜好眼中的“闲凝眄”,因为传统艺术中的人工技能,永远是人工智能类的现代技术所要模仿的对象,而绝不是相反。在人类对美的天然感受面前,科学应该端拱止步,也无需再借用定律来给予证明,这些不可再被分析和追问的真理,是我们的传统艺术坚持现代传承的最终依据。


以下图片来自于”花前吹笛到天明“的昆曲体验课堂。



冬日的大明湖,已无雨荷可供欣赏,但透过冰冷的空气,能眺望到远方的红叶。红叶感觉很近,因为她的凉意,已贴上了你的面颊。凉中有清新之意的济南之行结束了,但可以想象,传承基地今后将走得更远,它将以传播为媒介,以社会责任为担当,拉近学校与大众的距离,将戏校的艺术瑰宝传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