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金睛+听风辨音---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在线教学“别有风味”

发布者:上海市戏曲学校发布时间:2020-03-02浏览次数:180

压抑了一个寒冬,终于将要迎来春天。

与往年相同,玉兰花如约而至。与往年又不同,此时的我们没能在戏校的校园里拥抱玉兰花。

突发的疫情,虽然改变了我们学习、生活的方式。但无法改变的是戏校教职工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全心投入;是戏校学子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热爱。

今天,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迎接春天的到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终将重聚校园。

任时光更迭,任物转星移,我在这里,等你回来。


作为艺术类的戏曲学校,我们以实践课居多、大多采用面对面小班授课教学方式,开展在线教学对老师对学生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为此,校领导多次召集各负责人召开视频专题会议,布置相关工作,做好紧急预案,抓好质量监控。各专业教师、学生积极配合、参与,为学校的在线教学课程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月2日,我校戏曲音乐专业老师王云鹏分别给浙江温岭、上海闵行等地学生连线上笛子课。这样的线上远程教育,对他、对学生都是第一次,“我们提前半个月就开始演练。”老师们群策群力、制定合适的线上教学方案,并在正式授课前反复做好压力测试、可行性测试等。


比起讲解PPT、点名学生发言,戏曲教育有着独特性。王云鹏说,大课以讲内容为主,一对一、一对二的专业课相对特殊,每个学生需要演奏后,再由老师逐一指导,比如掰正手指手型。面对面教学时一蹴而就的动作,放到线上远程教育,难度倍增,“在可行性测试中,我们遇到过网络卡顿,音频、视频不同步等问题,反复换了好几个软件”。王云鹏笑言,不少老师备课中变得比以往更加“火眼金睛”“听风辨音”,从略微晃动的屏幕分辨孩子弹拨乐器的手指位置,判断线上传输微微变形的声音是否卡上正确的节奏点。下周,王云鹏还有打击乐课,3个老师9个学生共处一个线上课堂,“孩子们正处在分行当的关键节点,教学以恢复假期落下的基本功为主,督促他们背演奏要用的曲牌、词牌。”










“个性化很强,得摸石头过河。”木偶教研室老师虞悦在备课中发现,由于老师与学生手边都没有木偶,利用网络直接传授木偶操作可能收效甚微,又因教授对象为高一学生,对木偶认识较浅,虞悦准备了中国木偶史的理论课程,通过网络会议形式授课,加以图片、视频、音乐等元素辅佐,使学生了解木偶的历史、发展、演变,在表演之上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同时,教授学生们关于木偶的诗词、古文、文物知识等。高二的木偶表演课,单姝妍作为专业课教师以及班主任的“双重身份”,为学生设计主题班会,运用木偶制作、物体戏剧的授课内容,结合最近疫情中有许多默默付出的“幕后工作者”,挖掘的凡人小事为素材,融入到木偶制作、表演过程中。








网上教京剧,有没有可能?老师们早已想好对策。京剧教研室老师石晓珺制定了“录音和视频”两步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上课前已对所学剧目进行预习,课前将唱念以录音形式回课,石晓珺将每个学生录音里的问题用纸笔记录下来,课上针对“节奏、气口、行腔及语气”逐个讲解,并要求学生记录学习心得和所遇到的问题,起到及时纠正、加强记忆的教学目的。经过网上试运行,教学效果超出石晓珺预期,她认为这是一次“被动而成功”的尝试,打破了固有的教学模式,打开了新的教学思路,开拓了她在不同领域的教学认知。另一位京剧专业老师杨淼提前为相应班级的学生集中建立微信群,给学生布置寒假作业及预习内容,组织学生观看相应的学习视频,定期检查学生的寒假作业及预习情况,再一一纠正。有了这样充分教学铺垫,为第一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本功组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本功、毯子功等教学受场地、道具等限制,学生们开动脑筋,利用家中一切的资源充当道具,庭院、山坡地、乡村路、停车场变身为练功场。


在学校文化教研室,刘伟老师根据所带班级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及学习要求。外聘教师辛桂耀老师不仅精心撰写教学计划,在完成所有班级网课测试后,还整理出近期摸索的个人心得。张筠妍老师肩负教授等级考、合格考班级的重任,结合命题特点,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教学中。陆佳益老师除了教授高三课程外,将迎来六年级学生,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精心制作有趣的绘声绘色的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