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开始,学校在原教学指导委员会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成立了戏曲表演专业专家督导委员会,专门聘请了原学校副校长田恩荣,聘请了盖派传人张善元,杨佳、罗怀哲以及文化教学方面的专家黄桂英等,全面负责对学校戏曲表演专业教学管理进行督查、指导,学校与督导专家正式签订督导协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督导专家通过听课、评课,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更促进了广大中青年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近两年来,我校督导专家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工作流程操作,强化沟通意识,在强调督查的同时,专家们更注重点拨、指导的作用,将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督导检查的重点,专家听课后会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并及时向学校教导科或校部领导对听课情况进行重点反馈,达到了促进教学的目的,帮助和促进广大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实现了戏曲表演专业课堂教学及运行管理的动态跟踪、监督、指导、检查、评估的“全覆盖”。同时,每学期开学,校领导都要在听取督导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反馈并布置新一学期督导工作任务,学期结束则进行总结回顾已成为惯例。
督导工作开展以来广大教师的教风正在变得更加严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尝试中;对教学大纲与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学生勤奋好学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专业实践:
(一)戏曲表演专业
1、京剧中本贯通专业实施一人一策,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量身定做教学剧目。部分学生尝试开设双轨制教学,使学生文武兼修,为学生拓宽发展道路,培养文武兼备的戏曲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加强戏曲班文化素养,开设书法基础课,化妆课,昆曲课,龙套课等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2、通过教学实践坊,聘请“明”师进校培训老师,拓宽老师发展道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早功课训练,不断完善戏曲表演专业基本功教学。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超越每天8节课固定时间,老师通过信息手段检查、指导学生训练,学习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木偶专业
1、木偶专业坚持以培养“专于玩偶,兼能演艺”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为基础,注重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大胆开拓,除了常规课程外,还尝试开出了“变脸”、“腹语”等特色课程,且毕业生质量稳步提高,绝大部分毕业生都通过高考进入了上海戏剧学院木偶表演专业深造,鉴于此,学校有意将该专业打造成第二个“中本贯通”专业,把中国木偶人才培养基地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2、木偶专业近三年创作、排演了水袖舞《绒花》、长绸舞《盛世花开》、《苏堤漫步》、芭蕾舞《白毛女》、《四小天鹅》、仿真人木偶《假面派对》、大杖头《变脸》等集体节目,并根据每年高考内容以及学生个人特长,为每一位学生制定了应考小节目,同时在课程中加入“物体戏剧”、皮影基本操纵等内容。每年进行汇报演出,从排练到服化、装台、演出。全部要求学生参与,使学生能够了解、体会到一场演出的呈现其中必经的一些流程与工作,使学生对于舞台艺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
3、我校严格执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努力推进学科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明确了相应的思政课课时。在师资配置方面,我校五位思政教师中,有三位已取得高级职称。实际教学中,我校在贯彻落实教学大纲的同时,根据自身专业特色申报了系列思政类课题,如,2019年,黄坚英老师及其课题组成员展开《戏曲艺术与思政课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融合的实践研究》,该课题结合我校戏曲特色,通过实践研究将戏曲艺术的综合性与思政课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融合,将戏曲传统剧目体现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将戏曲人培养方向与思政课学生核心素养相融合。其现实意义主要有:一、注重多学科融合与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相结合,将专业特色融入思政课、将德育教育融入戏曲教育;二、建设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打破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现象,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新模式;三、将传统艺术与思政课相结合,增强文化自信,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除思政课程、案例课题外,我校教师积极充当德育工作者,在课堂内外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努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我校为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分类别辅导,如,每年对新入校京剧专业学生进行专门语言训练,将念白课列入一年级课程;对美术、音乐类学生进行短期培训;对音乐剧、话影、木偶类专业学生要求则更加严格,台词课作为其专业基本功课,贯穿整个教学阶段。学生毕业前一年会免费为其安排普通话考试,成绩基本都在二级甲等以上。学校也会不定期邀请专家给师生开展用语规范的相关讲座,积极提升师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