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京剧程(砚秋)派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蔷华先生在上海病逝,享年93岁。
李蔷华先生于1980年进入上海市戏曲学校执教,并不时参加舞台演出。李先生最大的特点及优点是“规矩”。吐字、发声、四声极其准确,听起来外柔内刚,情态动人。
作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派青衣,李蔷华先生是“程派五老”之一。“程派五老”指的是程派的五位传人,即新艳秋、赵荣琛、王吟秋、李世济、李蔷华,如今,“五老”都已离别人间。
为缅怀李蔷华先生,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研训中心江沛毅老师连夜撰文遥祭大师,回顾李先生艺术生涯,传承李先生从艺精神追求,祈愿李蔷华先生一路走好!
李蔷华先生《春闺梦》剧照
本文作者 / 江沛毅(研训中心)
蔷薇香纵嫣红处,报与幽兰护物华
“
园 丁
1980年1月4日,俞老与李蔷华老师结婚。她的人事关系,在湖北省委、上海市委等领导的关心下,也随之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成为京剧教研室的一名教师。
从一名颇有造诣的艺术家,转行为一名传业授道的教师,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和超越。
好在自从9岁起开始习艺,京剧老生、老旦、花旦、刀马旦等行当,均有所涉猎。学艺的艰辛,投师的不易,都有切身的体会。于是,她把自己积累的几十年的经验、曲折和成功,一一说透讲明,倾囊相授。
“在程门弟子中,我算是地道的‘保守派’,从不敢乱改程先生的艺术,哪怕一点一滴,唱、念、做悉遵程师,不逾雷池一步。在唱念上,吐字、发声严守音韵规律;在表演上,做到规矩而严谨。”
这是她对自己提出的原则和标准,同样也贯彻于日常教学之中,于是也自然成为对学生的要求。
千学不如一看。为了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剧目,她不时躬践排场,示范演出。她与同在学校执教的余派名师张文涓合演了《武家坡》。
1946年《碧玉簪》剧照,李蔷华老师饰张玉贞
李蔷华老师演出“程派”名剧《江油关》剧照
“
伴 飞
李蔷华老师和俞老,相知相守,相扶相持,无怨无悔,相濡以沫,共同走过十四个春秋,传为梨园行的一段佳话。
茶水不能太烫;粽子要蘸糖;火腿和鸡汤一起炖,或是把火腿切成薄片,淋上黄酒清蒸;清炒鲜活的河虾……
这仅是饮食方面的照料,其它琐碎诸如剪指甲、接听电话、就诊看病、开会观剧、化妆演出……哪一样又怎能少了李老师的身影?俞老自豪而又赞许地说道:我的晚年是泡在蜜糖水里的!
生活中是夫妻,舞台上是情侣。京剧《春闺梦》、《玉堂春》、《奇双会》,昆曲《连环记》、《长生殿》,盛演不衰,常演常新。《写状》一折,摹写新婚夫妇闺房之乐,眼中人,戏中情,从上海、西安、北京,一路演到香港。万口相传,饮誉一时,《大公报》更是有了“夫妻演夫妻,演到毫颠”的佳评妙喻!
俞老晚年缠绵病榻,李老师每天往返探视,奔波于医院和家里之间。而亲吻脸颊是他们之间固定的告别语!
某次,俞老犯了“戏瘾”,竟然半夜大唱曲子,以至影响了其他病友休息。第二天,护士长向李老师“告状”。李老师轻轻抚摸俞老的脸庞,笑着说:你以后唱给我听。俞老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孩子点了点头,然后慢慢地说:“我要唱《赠马》给你听!”这是《西楼记》中的一折,讲的是于叔夜乘了好友胥表赠送的快马,连夜赶赴京城,去见心上人穆素徽的故事。这何尝不是俞老的心底最强音呢!
俞振飞老师、李蔷华老师合影
俞振飞老师、李蔷华老师演出《写状》剧照
绝 唱
2011年,为纪念俞老109周年冥诞,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昆剧团、上海京剧院等举行为期三天的联合演出。时年83岁的李老师,再度对镜理妆,与俞门大弟子蔡正仁携手演出京剧《春闺梦》。
该剧源自唐诗人杜甫《新婚别》及陈陶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意境。当年,程、俞两位大师,融入了较多的昆曲身段,旗鼓相当,珠联璧合。
那晚《鸿鸾禧》、《徐策跑城》演罢,时针已指向9时许,李老师扮演的张氏登场。只见她背身从侧幕条上轻盈而出,两三步后转身亮相,随即博得满堂掌声。其后一套完整的【二六】唱段,满含着她对丈夫的关爱与担忧、重逢的欣慰与喜悦,略带娇嗔,又充满无尽的思念。如泣如诉,似梦似真。有评论云:“其声高,其声高,如霜天鹤唳;其声幽,如空谷泉鸣,高低徐疾,操控自如;举手投足间,在规矩与严谨间,演出了张氏的娇俏儿女态。尖团四声,拿捏得当。”
妙在举手投足之间、规矩严谨之中,演绎张氏的娇俏女儿态,曲尽形容!
台上顾盼生姿,刚回到后台,竟一下子瘫坐不起!过了好一会儿,这才慢慢缓过劲过来。殊不知这是老人拼尽了蛮荒之力,这才完成了对俞老最好的纪念!
李蔷华老师与蔡正仁老师合演《春闺梦》
李蔷华老师舞台绝唱《春闺梦》剧照 王悦阳 摄
纪念俞振飞先生诞辰109周年《春闺梦》演出说明书
传 薪
2018年,李蔷华老师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老人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无上的荣誉,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好传承的工作。
“传承程戏的优点,我主张必须中规中矩,要不然人家怎么知道真正的程派。精神丢掉,就不是程派。学戏,得强调先‘似’,再谈‘神似’。”李老师这样说道。
“程派戏,少娱乐,重思想,这一艺术主干,是我对戏文理想化的自我解读。”在她看来,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工作的过程,就成了快乐和享受的过程,实在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秉持上述这些原则,近年来,李老师除了教授出杨爱华、朱莉丽等学生,不少早已成名的艺术家诸如张火丁、史依弘等也经常上门求教于她,老太太总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2018年5月,梅派青衣史依弘为准备“梅尚程荀史依弘”的演出,登门求教。89岁的老人慷慨授艺,不顾年事已高,悉心传授了《春闺梦》。最后一次“回课”,为让史依弘及时领会唱词、动作乃至一个眼神的含义,李老师一人扮演“多角”为其搭戏,以让她对节奏的把控更为熟悉、对人物情感变化的理解更为深刻。最后,还不忘对史依弘的聪慧、好学给予肯定,并鼓励后辈:“放大胆子去唱!”
老人还时刻关心着俞老艺业的研究工作。在她的一贯支持和推动下,《昆剧泰斗俞振飞》、《振飞曲谱》(增订本)、《俞振飞传》、《俞振飞年谱》、《俞粟庐俞振飞研究》、《俞粟庐书信集》、《俞振飞书信选》、《粟庐曲谱》(新版)、《俞振飞艺术论集》(增订本)、《俞振飞诗词曲联辑注》等众多最新理论成果相继出版问世,为“俞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蔷华老师给史依弘讲戏
李蔷华老师在《俞振飞年谱》签售现场
李蔷华老师与本文作者
馀 音
2018年10月,第七届中国昆剧节在苏州开幕。中国昆曲博物馆特举办“宗门·宗师·宗风——从俞粟庐到俞振飞”特展。以85种224件珍贵的文物史料,展示俞氏家族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以及人才培养的卓越贡献。
李蔷华老师慨允担任此次展览的顾问,出面向上海图书馆说明出借展品,在家里接受了昆博的采访。并抱病执笔,满怀深情地撰写了《序言》。其中这样写到:
粟庐公毕一生之精力,钻研昆曲,精擅清曲,管领风骚,领袖曲坛,影响遍及江南、浙西,于是,得享“江南曲圣”的至高美誉。
振飞君继承家学,躬践排场,兼擅“清工”、“戏工”,神乎其技,久负“京昆泰斗”之盛名。
如果把粟庐公和振飞君一生的艺术活动和社会活动,放在昆曲600年历史乃至整个中华戏曲发展史的大背景下审视,我们会发现,俞氏父子传奇式的人生,已经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一个符号、一座里程碑,亦是迄今为止很难逾越的高峰。
我有幸在振飞君的晚年,陪伴他度过了相濡以沫的14个春秋,亲身感受到他那精湛博大的艺术修养和温良敦厚的诗礼家风。
李蔷华老师签名的《振飞曲谱》
意 不 尽
5月12日晚11时半,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张军接到李蔷华老师之子、京剧名家关栋天的电话后,征得上戏总院领导同意后,匆匆赶往瑞金医院,代表学校,亲送李老师最后一程。
翌日早晨,张军在电话中哽咽不已,难掩悲戚之情:“李奶奶走得太匆忙了!记得今年春节期间,我与校部领导一起去拜年,与老人家商量,如何举办纪念俞老诞辰120周年系列演出。演出定在7月15日俞老生日当天,李奶奶已高兴地应允参加,届时并登台为戏校的孩子们说两句……”
不道这竟是最后一次见面,张军叹息:“虽然这几年我们也时常去看望她老人家,但她年事已高,说话很少。唯有今年春节这次,李奶奶听到会有一批十几岁的孩子登台演出时,她的眼神一下子亮了,那种期待、期许、期望的目光,让我印象深刻,我当时就下决心一定要办好这台演出!我想:现在李奶奶和俞老在天上重圆,届时他们俩和其他先贤前辈们,一定会浅笑吟吟,俯瞰氍毹,指点评跋!”
李蔷华老师与张军合影
戏校领导张军、刘爱香、唐禾香、陈俊杰探望李蔷华老师
吴玉章 摄
中华戏曲,源远流长,深深地根植于祖国广袤丰饶的大地上。如何将古中国之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殿堂上,乃至世界各国艺术之林,流芳恒远、绵延不绝,每一个戏曲人责无旁贷!李蔷华老师认为人的内心就要有这样一股浩然之气,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又或者遭遇怎样的坎坷都不离不弃不动摇,一辈子沉迷于程派艺术。“我一辈子搞戏,我就是一个老戏迷。”她总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