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2022年4月23日
在这个特别的人间四月天,
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
但书籍依旧给我们带来精神的力量。
2022年4月23日,
第27个世界读书日。
值此之际,
特邀您与我们一起共沐书香,
感受阅读之乐。
伴随着春天气息,我们的读书日不期而至。为此,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特别策划了“1+1>2,阅读让我们更有力量”主题活动。由教职工自发为大家推荐一本最爱的书,同时自由组合再推荐一首乐曲、一部电影、一幅名画,甚至一篇好文章,分享更多的阅读观赏体验,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守“沪”,“艺”起抗疫。
- “阅读让我们更有力量” 特别分享 -
分 享 者
戴 国 良 (京教)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京剧小生行当青年教师。
戴老师分享语:
《三体》这本书它会激发你对物理学的探求欲。
分享书籍:《三体》
作者:刘慈欣
戴老师分享理由:《三体》这部长篇科幻小说相信许多师生都读过。它宏大的叙事以及作者的想象力会让你感到震撼,但这两点也是大部分科幻小说的特点。而这部小说不仅叙事宏大,更重要的是它把浩瀚的宇宙与我们现在的现实世界紧密的联系起来,这就会让人产生置身于其中的强烈冲击感。同时故事里面还蕴含了很多物理理论知识,让故事显得非常真实。读完《三体》这本书让我这样一个艺术工作者也对物理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对物理学产生了崇拜,对星空有了向往,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想象。引用其中一句话:“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还是得有人仰望星空”。
分享画作:《星空》(梵高)
戴老师分享理由:当你边看《三体》边看梵高的星空这幅画时,这种体验是美妙的。
分享影视作品:《挚爱梵高》(动画片)
电影介绍:影片用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串联起梵高在去世前最后六周里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之间的秘密,带观众穿越回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并陪伴梵高走完他最后的人生。
影片采用梵高原画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还原梵高的艺术人生,让观众在享受美得令人窒息的视觉盛宴时,抽丝剥茧地发现隐藏了一个半世纪的秘密。
分 享 者
朱 点 点 (乐队)
2018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学历。2019年入职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曾多次参加学校各大演出,如你所见,是个美女。
朱老师分享语: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这本书让我从拜读开始,就产生了极强的电影画面感。阅读这本书就如同是在看一部恐怖片,但其实它是真实的!
分享书籍:《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作者:亚当·希金博特姆
朱老师分享理由:十多年中,亚当·希金博特姆进行了数百小时的采访,以此为依托,辅之以往来书信、未发表的回忆录和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他将那些灾难亲历者所目睹的一切,化成客观、冷静而又发人深省的叙述。由此得到的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非虚构杰作,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看过切尔诺贝利的电影,但是断断续续花了好久才看完这本书,前半段术语多到读不下去,但同时也佩服作者的认真和严谨,索引和注释材料都有大量篇幅。因为疫情的关系有些感同身受,尽管人名以及一系列物理、核变知识看起来是云里雾里,但这并不妨碍思绪随同叙述自始至终地蔓延,大多数时候是哀叹和无力,但也有感动的时候,比如看到以一己之力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弱者的女科学家,让我近乎泪目。
无论何时,哪怕知道这世界水深火热,就算改变不了,但也总有那些微薄的温暖力量,令我们深信人性的光明还是能够战胜暗黑的力量。
分享影视作品:《放牛班的春天》(电影)
朱老师分享理由:这是一部法国音乐电影,音乐作为关键要素,在这部电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通过不同的音乐把法国人特有的优雅浪漫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美的令人动容。
分 享 者
石 晓 珺 (京教)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京剧教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主工青衣梅(兰芳)派。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得者;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沈世华先生为师。荣获中央电视台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园丁奖;上海优秀园丁奖;上海优秀人才奖;上海小白玉兰优秀教师奖等。所教授的学生多次荣获国内戏曲奖项及戏曲赛事奖项。
石老师分享语:
我渐渐把“这种事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替换成了“这种事想教会我什么”,然后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改变了。
分享书籍:《教育前沿》
期刊
石老师分享理由:这本杂志是由湖南师范大学主办,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协办,是我定期阅读的一本教师专业类杂志。
这段时间上海疫情严重,今天也是我家小区封控的第三十三天,每天除了下楼做核酸,我足不出户。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们,安排的井然有序,整个核酸过程最多十分钟,这十分钟让我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哪怕只有一缕阳光、一方蓝天、一片白云、一颗绿树、一朵野花,它们依然很美很美。
有一天我就突然想到了曾经在《教育前沿》这本杂志中阅读到的一篇题目为《幸或不幸》的文章。今天的上海,我们到底幸还是不幸?自己说了算。每天与孩子相互陪伴依偎,没有错过他(她)们的点滴变化与成长,我幸;每天一日三餐,自己亲手烹饪,保证了全家人的健康饮食,我幸;网课让我和学生们增加了彼此聆听,以往线下上课,我们在教室里更多注重的是一句唱腔、一个眼神、一个踏步、一个指法,而如今,我们可以在视频里相互交流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彼此嘘寒问暖。时常也聊聊老先生们唱戏的那些事儿,作为一个京剧教师,为当代青年戏曲人普及、充实了戏曲理论知识,我幸;周末,边听音乐边整理家务,整洁温馨的小窝,成就感爆棚的同时,我幸;爱人报名小区志愿者,帮助小区居民卸物资、送物资,身为一名党员的他,有社会感与责任感,我幸。
其实我们现在都已经习惯了按下暂停键的生活状态,疫情终究会散去,我们信心满满!一天的无忧靠心情,一世的随和靠心态,只要每天人随意、心向阳,一切都是美好的!
分享歌曲:《这世界有那么多人》
石老师分享理由:《这世界有那么多人》是由王海涛作词,Akiyama Sayuri作曲,莫文蔚演唱,是电影《我要我们在一起》主题曲,于2021年5月7日发行。
第一次听这首歌,就被它的歌词、旋律吸引、打动,为此我在家里还进行了翻唱。我们可以换个视角来赏识这首歌,将小爱变成大爱,生活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大爱。或许昨天的那份大爱并不如意,但它终究是逝去了。明天仍将有一份崭新的大爱在等待我们的接纳。
清晨打开窗帘,把那缕阳光迎进房间、迎进心房,给自己一个微笑,告诉自己“珍惜并享受当下,让它成为下一个明天的美好记忆。”
分 享 者
王 瑞 (党政办)
党政办公室行政老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喜爱戏曲。
王老师分享语:
一生中,我难免点燃一盏灯,照亮心中的那些字。
分享书籍:《给孩子的诗》
作者:北岛
王老师分享理由:《给孩子的诗》选了101首诗人的诗,缀成一串清脆琳琅的玉珠,优秀但模样各异,就像排头雁,还有凌霄枝,以及水底泉。柏拉图曾说,哲学起源于惊异,荷尔德林补充道,诗是哲学这一科学的开端和结束。在孩子充满好奇的眼里,世界还没有在枯槁的格子里排列整齐,色彩还没有因为过度的熟稔而暗淡下去,他们还会用趁手的拳头,来对付比之小一百万倍的隐秘的敌人。所以浪漫而无拘束的想象,就是每一首诗刚刚诞生之时,无一例外的最可靠的坐骑。
《给孩子的诗》并没有因为读它的是孩子,就敷衍了世界和思想的深度。因为它不是专门写给孩子的,所以只能这么说,书中的诗人,以他们在某一天的无心之作,正好与孩子清澈的心灵若合符契。又因为它的确是选出来给孩子们的,所以书中的每一首诗,就像一个美丽园子的入口,在初看时带有清甜的气味,很容易为它所吸引。当读它的人,渐渐走入某个世界,发现那些苦涩的真相时,诗也不会就此丢下他们,它仍然会在入口处等待,穿着新鲜的衣裳,让人们也换上久别重逢的目光,来继续品尝和欣赏眼前的奇妙世界。
分享音乐:《玉芙蓉》(笛子曲)
王老师分享理由:《玉芙蓉》是一首有昆曲的渊源,又有道家音乐底色的笛子曲。曲调绵邈矜庄,如真人发排空之歌,青童吟太霞之曲。后来看《太平广记》,才知道仙家奏乐时的仪轨,要先衣六铢雾绡为衣,蹑五色连文为履,方可吹洞箫于红楼之上,抚云璈于碧落之中。也许奏这一曲,能邀来萼绿华春寻琼圃,也许听这一曲,便洞晓人生微烛莫过瞬息。当一众仙真纷纷下降之时,远方立着吹一切音的文殊师利。
分 享 者
杨 媚 (研训)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学博士毕业、副教授,现任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研训中心教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戏剧尤其音乐剧相关教学和研究。
杨老师分享语:
让大美文化在光芒中涅槃重生。
分享书籍:《大美可追—余秋雨的文化美学》
作者:余秋雨 (2020年5月出版)
杨老师分享理由:疫情居家,忙完柴米油盐酱醋,最惬意的就是读一本平日无暇品读的好书。享受阅读时光,安放繁杂的心情,寂寞是如此令人心动,以至于所有世事都波澜不惊。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大美可追。余秋雨先生近年新作《大美可追》便得名于此。于是,借余秋雨先生的一双慧眼,从精神陶冶、美学格局、文化重心等不同维度,我深刻体悟到了他对中国文化美学的创见性思考。
书序《教师的黑夜》中,他感慨地写道:“人世间能挽救生命的,除了药,还有美。除了医学,还有美学。”文化之美,不但美在能净化人们的心灵,还能以暖彻心扉的力量,推动社会昂然前行。
《大美可追》用意高深,视域开阔。它不但聚焦文学、书画这一高雅的艺术门类,还寄情于昆曲、茶饮这些闲适的生活百态,彰显出他强烈的文化自信。
大美可追。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循着书中文字,一起去追寻大美的中华文明,让我们的大美文化在光芒中涅槃重生!
分享:走进剧院用沪语阅读上海
杨老师分享理由:阅读,不止于平面纸质文本的阅读,我们还可以走进剧场,走进影院来一场更为立体的沉浸式“阅读”。剧院带给我们的艺术感官享受,也是对阅读的一种全新诠释。
从2013年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在文化广场的演出盛况,到2018年至今常演不衰的沪语话剧《繁花》,再到沪语闲话电影《爱情神话》成为现象级作品,沪语文艺作品一时间成为热潮。这些作品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上海市井风情,感受到上海人的可爱与可敬之处,更是感受到这座城市不变的温度。
沪语文化的存续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高质量上海风格作品的内容输出。今天推荐2022年2月上演的一票难求的沪语话剧《雷雨》,这是一部别具风情的跨界经典名作,也是一部由沪剧团创作的力图改变戏曲腔表演方式的作品,更是一部让“上海的声音”得以发扬光大的一部作品!
时下的上海正在经历着一场疫情大考,宅家立体“阅读”沪语作品,也是我们对上海表达热爱的最好方式。无论怎样,我始终坚信,历尽千帆,归来仍是自信优雅的魔都上海!
期待春暖花开,我们走进剧院去相遇!
分 享 者
杨 骏 逸 (话影)
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声乐专业委员会会员。硕士研究生,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话剧影视专业声乐教师 。曾获12、13届全国文明风采指导教师奖。
杨老师分享语:
在焦躁的现代社会,觅得一方心灵净土。
分享书籍:《古典音乐大百科》
[英] 约翰.布罗斯 / [英] 查尔斯.惠芬
杨老师分享理由:《古典音乐大百科》是一本全面介绍古典乐发展史与当代古典乐变革的百科类图书,用近30万字及上千张精彩而珍贵的图片,全方位追溯了古典音乐近千年的发展历史,涵盖300多位古今中外为人所熟知的著名古典乐作曲家的生平故事与代表作品,深入浅出地逐一对经典代表作品进行评析并充分挖掘音乐家背后鲜为人知的掌故。
同时,书中还系统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古典音乐纷杂的流派、作曲风格、乐曲组构与器乐功能等知识,使读者在享受古典乐文化美感的同时掌握海量古典音乐知识,提升读者审美品位与鉴赏能力,引导读者以更科学严谨的视角品读经典乐曲,穿越优雅音符,体会伟人光环背后的深刻人生与丰富性灵,在焦躁的现代社会,觅得一方心灵净土。
分享音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杨老师分享理由: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作品68,这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8年创作的五乐章交响曲。这部作品模仿了大自然,各乐章都有小标题,其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声响效果,对于交响乐形式和结构的开创性变革,都大大提升了标题音乐的地位。
分 享 者
陆 保 程 (音乐剧)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音乐剧专业教师 ,2017年赴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学习音乐剧编剧。2008年编导作品《阵地》获上海市中职舞蹈比赛特等奖;2010年编导作品《城市地基》获上海之春舞蹈比赛二等奖;2012年自编自导话剧《不随光阴而去》;2015年参与编导作品《田横五百士》获上海“汇创青春”大学生艺术节优秀作品;2016年导演儿童音乐剧《再唱二小放牛郎》、与丹麦编导合作舞蹈剧场《Crossing》;2018年合作编导舞蹈剧场《易》,并参加第21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
陆老师分享语:
思考是一件可以让我分泌内啡肽的事。正所谓我思故我在,我只有在思考时才能感受到自己活得如此真实。
分享书籍:《悲惨世界》
作者:【法国】维克多·雨果
陆老师分享理由:这部作品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所发生在主人公冉•阿让生活中的故事。
在阅读《悲惨世界》的过程中,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沉浸在一段历史的氛围中不能自拔。贫困与等级、革命与自由、生与死、恩情与爱情……文字的累积竟然可以涵盖最简单的道理和最宽泛的涉及,这就是文学大师对文字功效的升华。
引用电影最后的旁白:他安息了,让阿让幸福地死去,因为他真正地活过。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真正的活过。
分享影视作品:《饥饿站台》(电影)
陆老师分享理由:这是一部西班牙科幻、惊悚片。故事设定的背景是一个深坑监狱,监狱房间由上而下的垂直设置。人类的兽性在这里被激发到极致。但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成文明世界还是和其他动物有着很大的不同的,英雄的光辉总是会及时照亮黑暗,影片中的男主角就是这样一个设定,在电影的最后他放弃了上去的机会,将女孩抱到了平台上,看着他走向黑暗的背影,颇有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感觉。
分 享 者
李 俊 华(戏音)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高级讲师,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音乐理论与艺术表演的专业教学,致力于经典音乐文化的普及推广与传播交流。曾获第十四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17年度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代表学校应邀出访英国参加“爱丁堡艺穗节”、出访阿根廷参加“伊瓜苏国际青少年音乐节”等重要活动。
李老师分享语:
在有限的生命中回望自我,探寻音乐的边界与力量!
分享书籍:《音乐即自由》
作者:坂本龙一
李老师分享理由:书籍是我们的终生伴侣,值得精心挑选。阅读则是理解过去和应对未来的重要途径。我喜欢看那些让自己感官、意识和思想都焕然一新的书籍。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的一部自传《音乐即自由》。本书以时间为轴线,从作者幼年时的求学经历开始,不断回望自己的成长之路与音乐创作,梳理出一道自我构建的进程,展现了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之旅。
一名伟大的音乐家必然会从其他艺术土壤中汲取养分。哲学、文学与电影,这三者都牢牢镶嵌在坂本龙一的创作核心中,共同构筑起他精神世界里的灯塔。“音乐宽广如海洋,而我的声音就像小岛”,让音乐贴近本质,让心灵恢复平和,让自然回到她的和谐状态,以音符的有序排列对抗生命的无序,这应该就是大师毕生追寻的理想吧。
分享音乐:《Energy Flow》(坂本龙一)
李老师分享理由:2020年以前,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一场音乐会是可以没有观众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世界,也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2020年3月12日,著名指挥家西蒙拉特爵士和柏林爱乐一起举办了一场没有观众的音乐会......本文正是以此为焦点,讲述了演出前后发生在台前幕后的一些故事,以及指挥家和乐团成员复杂的心情感受。这场演出柏林爱乐希望向世界传递一个信息:The Music Is Still There(音乐还在)。
两年后的今天重读此文,心情依然无法平静。如何面对自我、面对生活、面对无法预知的未来,可能是我们每个地球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希望你阅读后也能思考一下自己和音乐的关系。
人间四月芳菲尽,
醇醇书香满校园。
“世界读书日”每年只有一天,
但它的意义在于使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
愿所有花开,
不负归期!
愿每一个人都爱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