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
海派文化艺享会活动

沪语,不仅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印记和情感联结的纽带,也是传承与发展海派文化的重要媒介; 沪剧,既是上海戏曲艺术的代表剧种,更是承载着这座城市独特文化记忆的瑰宝。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塑造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风貌。





11月8日下午,我校海派文化艺享会的老师们来到了位于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内的白公馆,在复古优雅的环境中举行了一场题为“沪韵悠扬,美美语共”的海派文化沙龙活动。



作为沪语文化的推广者及海派文化的传承者,来自上海大学中文系的特邀嘉宾丁迪蒙副教授首先为大家开启了《从沪语看上海本土文化》的专题讲座。通过深入浅出的描述和通俗易懂的讲解,丁教授将平时交谈中常用的习惯语汇进行梳理分类。从上海话语音和古代语音的遗存关系、上海方言词汇和外来语的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展开,使大家了解到沪语文化的声韵特点。在现场互动环节中,老师们还用沪语试读了《海上风情——上海话朗读》一书中的片段。丁教授从语音声调、句读气口、轻重缓急和人物情感等方面逐一指导并示范朗读,充分展示了沪语文化的语言魅力和独特韵味。

沪语的表达和传播,使上海的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得以生动展现。同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它也在不断吸收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为海派文化的繁荣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艺享会

当天活动下半场的主题为《沪语与沪剧的发展关系》,作为上海沪剧院和我校工会委员会共同策划组织的一次合作共建活动,很高兴能邀请到院团的十余位演员、演奏员代表们来共同参与。沪剧的表演形式、唱腔旋律乃至剧目内容,都深深根植于沪语的土壤之中。无论是展现时代变迁的历史风云,还是反映市井阶层的人间烟火,沪剧都能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将城市地域文化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校2006级沪剧表演班优秀校友、上海沪剧院国家二级演员朱麟飞在现场分享了其对沪语和沪剧发展关系的深度思考。作为沪剧届的青年新秀,她结合自身的舞台实践,从沪语文化的音韵特点、沪剧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剧种的历史溯源与文化传承、沪语教育的推广传播等方面一一介绍,并通过经典剧目及人物造型的展示,使老师们对沪剧——这一上海特有的地方戏剧种有了更直观与深入的了解。

沪剧院
11/8

在随后的沉浸式体验活动中,朱麟飞还进行了沪语歌曲《声声慢》的现场示范教唱:“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乐声响起,沪韵悠扬,好一派江南美景映入眼帘。随着现场气氛的热情高涨,朱麟飞和沈佳妮两位优秀的青年演员最后为大家分别带来了沪剧经典唱段《罗汉钱·燕燕做媒》和《璇子·金丝鸟》。熟悉的曲调娓娓动听,柔美的唱腔婉转流畅,当天的活动也在她们的精彩表演中圆满结束。
活动现场


一座城市的精神和品格需要被弘扬,文化和历史应该要庚续,而城市的独特方言与代表剧种更值得被保护和传承。上海沪剧院党总支书记吴巍和我校党总支书记王绚在活动发言中纷纷表示,本次的院校工会共建活动主题鲜明,立意高远,不仅有利于院团和学校间的文化交流与深度合作,更是对上海城市传统文化的一次积极探索和潜心了解。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引导大家积极承担起推广、传承沪语这一独有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出席当天活动的还有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党总支书记徐莹;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副校长唐禾香;戏曲学校工会副主席黄凌霆;上海沪剧院党政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刘梁等。




本次活动在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得以品味海派建筑的美,品读沪语文化的美,品鉴沪剧艺术的美。“沪韵悠扬,美美语共”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也是一场文化之旅,更是一轮心灵的触动。希望有缘相聚在上海的我们能被申城的大美大爱所浸润,被吴侬软语的雅韵风情所熏陶,更被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