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是教师发展的动力,也是教师进行自我教育和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我校始终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与科研层次。在校部领导的支持指导下,研训中心坚持以“教和研同行,学与思并进”的研训一体化思路,自2019年开始,陆续开展校教科研评审及系列教科研研学活动,不断激发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与创新性,通过制度完善,提升科研层级,扩大研究范围,教科研团队不断吸收了更多怀揣“深化探究教育科学研究、反哺实践教育一线教学”初心的青年教师。在六年期间,孵化出立体鲜明,颇有成效的校教科研项目(36项),升格市级科研课题7项,以“由浅入深,由薄弱到完善”的教科研管理,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力求以教科研成果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科研系列活动,为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拓展了思路,明晰了教科研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落实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一线教学质量为重。
特色教科研——李蔚晶晶(戏音教研室) 《二胡戏曲声腔化的实践研究》
在戏曲音乐领域,二胡作为传统乐器,其声腔化表现力一直是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二胡在戏曲音乐中的表现力,以期提升其艺术价值和传播力。针对戏曲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需求,拟解决如何通过二胡更好地传递戏曲情感。通过文献分析、行动法、和演奏实践等,深入分析二胡演奏技巧与戏曲声腔的结合,本研究揭示了二胡在戏曲音乐中的独特表现力,最终以二胡的声腔化演奏能显著增强戏曲音乐的感染力,为戏曲音乐的创新和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特色教科研——郭士铭(基本功教研室)《京剧武生“靠功”运用要领及教学法研究》
靠功是京剧武生所必备的基本表演技法,是一项内在功夫,讲究运用的方法及训练手段。本研究在当今靠功教学理论极其稀缺的背景下展开,旨在将已传承学习的武生靠功经验技法进行整理,提炼出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实践于课堂之中。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谈和实践等研究方法,梳理了靠功的重要技法,并分类解析。对《挑华车》一剧进行了深入探究,整理出了四个详细的教学步骤,为完善武生靠功理论及剧目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理论价值。
特色教科研——景楠(文化教研室) 《“文化传承与参与”视域下艺术类中职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艺术与语文的融合》
本课题项目充分结合青春期艺术类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专业优势,基于《中职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以古典诗歌教学作为突破口,在“文化传承与参与”视域下,整合多学科资源,通过引入诵读、舞乐、绘画、表演、歌唱及信息技术等不同表现形式,有效创设生动鲜活的古典诗歌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以探究更有利于艺术类中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实践研究法,在多元文化交融和跨学科背景下,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将古典诗歌的单一平面化传统教学转变为立体式综合性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为艺术类中职院校古典诗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为中职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基础教科研——马紫佳(文化教研室) 《基于课程标准的艺术类中职英语适切性教学资源开发》
本研究在调研戏校六年制中期学生英语学习困难及教学资料缺乏的学情背景下展开,旨在开发适切的英语教学补充资料,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测验卷、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分析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和需求,结合课程标准,开发个性化、实用、灵活、创新的各类教学资源。研究过程包括相关教学资源开发、实施与效果评估。最终结论显示,适切的教学资料能显著提高学生英语成绩,增强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基础教科研——虞悦(木偶教研室)《杖头木偶表演借鉴戏曲水袖元素的应用实践》
本课题研究致力于探索杖头木偶表演中借鉴戏曲水袖元素的实践应用,通过文献研究、经验总结与行动研究等方法,构建了杖头木偶水袖动作教学大纲,并进行了教学实践与应用。研究发现,杖头木偶表演借鉴戏曲水袖元素具有重要意义,所提炼的动作不仅体现了戏曲水袖的精髓,也充分考虑了杖头木偶操纵的特殊性,为后续的教学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次课题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杖头木偶与戏曲水袖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还能够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基础教科研——郭照逸 (文化教研室)-《京昆历史与文化》校本教材开发的探讨与研究
本研究基于国家对教材建设重视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提升上海戏校京昆专业学生的内在修养及缺乏适合中专的《京昆历史与文化》校本教材的问题;拟对适合的《京昆历史与文化》校本教材开发进行探索和研究;本研究通过文本分析、系统归纳、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经过理论准备、撰写报告、专家论证、反馈修改等研究过程,得出编撰适用于上海戏校京昆专业学生的《京昆历史与文化》的校本教材可行性,以期为未来校本教材建设提供研究思路与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