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上海发布
昆曲对话交响,演绎文明互鉴新范式
我校入选的《牡丹亭对话大地之歌》系列借助昆曲对话不同艺术语汇的跨文化重构,实现东方写意美学与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深度对话。项目分别以“古堡”、“大地之歌”、“遇见”为主题,把杜丽娘“游园惊梦”的古典意境与马勒交响诗篇中的生命哲思交织共鸣,构建上海戏校海派戏曲的国际化表达创新路径。
一场中国文化与世界艺术的相遇
去年8月底,在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敏带领下,由我校校长张军领衔主演,学校部分优秀教师参演的实景昆曲《遇见古堡牡丹亭》已经在德国劳西茨艺术节成功亮相。8月27日、28日连续两天的演出带领着德国观众又一次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东方美学在欧洲古堡遗址中的震撼呈现,让逾千名欧洲观众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度的了解和共鸣。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每日镜报》、德国广播、德国之声等各类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发布新闻报道224篇,受众千万。媒体评论称:“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巴洛克建筑群中回荡起中国古典爱情的咏叹调,我们从未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文明交融的力量。证明中国传统艺术正以先锋姿态参与全球当代文化建构。”
积极构建文化认同的“戏校方案”
此次我校昆曲《牡丹亭》系列演出能入选上海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项目,展现了学校在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三个战略维度。
价值共鸣体系建构
通过海派戏曲建构积极提炼昆曲程式美学中的“情本体”哲学,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形成价值对话锚点。
在地化传播策略
针对欧洲艺术节观众偏好,张军校长特别设计了极简的舞台布置,以少见多,以简代繁,戏曲的留白与写意再一次向德国观众展示出了中华文化深厚内核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青年艺术家培养
通过各类海外演出积极组建跨国团队,培育兼具文化根脉意识与国际表达能力的戏校艺术新生代
希望能通过德国“劳西茨”艺术节这座桥梁让上海戏校的海派戏曲扬帆出海,扩大文化交流朋友圈,借由海派戏曲的持续碰撞,让世界更加“读懂”中国,“读懂”戏曲,期待到2026年我们能实现“为了一场戏,奔赴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