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至6日,一场汇聚青春活力的戏曲盛宴在澳门大学大学会堂精彩上演。应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发展局邀请,在唐禾香副校长的带领下,上海戏校的“戏曲少年”进行了为期六场的“鉴赏国粹·细味戏曲”演出,为澳门高中学生呈现了多部经典戏曲剧目,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青春传承的勃勃生机。

全体人员合影
此次演出精心编排的剧目,既有《挡马》、《三岔口》、《虹桥赠珠》等展现传统戏曲武功戏,也有《牡丹亭·游园》、《铡美案》、《游街》等凸显唱腔与身段之美的经典选段。舞台上,戏校学生演员们虽年纪轻轻,但唱念做打均有板有眼,一招一式尽显功底,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刻画得细腻传神。他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与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本次活动领队唐禾香副校长与澳门负责老师现场交流


剧目《挡马》在紧凑的锣鼓点中拉开序幕。舞台上,饰演焦光普的武丑演员一连串干净利落的“小翻”,瞬间点燃现场气氛。在与杨八姐的对手戏中,两位演员在方寸之间的桌椅之上,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轮番上演,将“挡马认亲”这一经典桥段演绎得惊险刺激又趣味横生。

《挡马》剧照
剧目《牡丹亭·游园》在【皂罗袍】的经典旋律中步入高潮。舞台上,饰演杜丽娘的小演员以圆润婉转的水磨腔唱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配合柔美细腻的身段表演,将深闺少女游园惊梦的欣喜与惆怅演绎得淋漓尽致。春香饰演者活泼灵动的表演,与杜丽娘的婉约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再现了闺阁女子的生活图景。

《牡丹亭·游园》剧照
剧目《三岔口》最大亮点在于其写意化的表演风格。舞台上灯光如昼,但通过演员精湛的演技,观众仿佛置身于漆黑的客栈房间。任堂惠与刘利华二人警惕地摸索、试探,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摸黑对打片段”,二人近在咫尺却相互错过,刀锋擦身而过,每一次惊险的躲闪都引得观众阵阵惊呼。这种“无实物表演”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虚拟化、写意化”的美学特征,也让现场观众连连赞叹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岔口》剧照
剧目《铡美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驸马爷近前看端详”段落,小演员通过渐快的节奏和层层递进的情感表达,将包公宣读状纸时的义愤填膺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个字都掷地有声,每句唱都饱含情感,展现出“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风采。

《铡美案》剧照
在剧目《游街》的表演过程中,武大郎的扮演者通过“矮子功”等丑行特技,生动刻画了人物的生理特征,小演员屈膝弓背、步履蹒跚却笑容可掬的表演,既展现了高超的戏曲功底,又赋予角色鲜明的个性色彩。

《游街》剧照
剧目《虹桥赠珠》压轴出场,凌波仙子将面对众多神将的轮番进攻。小演员们需要通过手脚协调配合,精准地踢、扔并接住对方抛来的长枪,组成令人眼花缭乱的“出手”场面。枪花翻飞,配合紧密,一招一式都考验着演员们的默契、功底与胆识,堪称“舞台上的武侠大片”。

《虹桥赠珠》剧照
演出过程中特别设置了“戏曲行当知识讲解”,主持人通过生动有趣的介绍,让观众深入了解每个行当的艺术特色。在互动体验环节中,澳门学生踊跃登台,在小演员们的指导下学习基本身段与水袖动作,在轻甩、翻转间感受戏曲表演的独特韵律与肢体表达的精妙。不少澳门高中学生表示,亲身体验远比观看更深刻,不仅理解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也对中华传统艺术增添了由衷敬佩。

我校京昆教研组优秀教师尹文卿担任本次活动主持人

)
(


观众互动体验
如果说台前是盛开的鲜花,那么幕后就是默默滋养的根系,台前的光彩夺目,离不开幕后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的默默奉献。从为小演员们扣戏的主教老师,到坐镇舞台侧幕的舞台监督;从掌控全局的乐队,到精准操作的音响字幕师;从为小演员装扮的化妆服装师,到一丝不苟的盔帽道具师;从兢兢业业的后勤团队,到细致入微的学生管理老师……他们共同构成了这场演出坚实的基座。当为舞台上小演员们的精湛技艺鼓掌时,也请将这份敬意献给那些隐于幕后的英雄。正是这台前与幕后的完美契合,光影与汗水的交织,才使得古老的戏曲艺术,历经百年而芳华依旧,持续散发着动人心魄的魅力。
































此次赴澳门演出取得圆满成功,不仅为澳门观众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艺术享受,更以青春之名,架起了内地与澳门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部分参演学生与主教老师合影
内容提供:澳门演出项目组
文字撰写:鲁晓凤
照片拍摄:杨增豹
部分照片提供:李名扬、李松、赵博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