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系统提升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增强班级管理的科学性,11月24日中午,我校学生科在党建中心举办“赋能成长·共育艺苗”——班主任工作坊系列活动之《班主任学生管理训练》专题培训。本次培训特邀国内知名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聘督导陈默教授担任主讲。陈默教授作为资深的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咨询与家庭教育研究,著有《家有中学生——给青春期孩子父母的实用秘籍》《孩子,你怎么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解答》等多部深受欢迎的教育著作,其理论体系完整,实践经验丰富,在基础教育领域享有盛誉。

参训人员合影
培训中,陈默教授从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入手,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现代青春期可延伸至40岁”的全新理念,强调这一漫长阶段对个体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她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生动剖析了当代青少年在情绪表达、同伴关系、自我认同、家庭互动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指出教育者应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实现从“管理者”到“成长导师”的角色升华。
针对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陈默教授提出了系统的应对策略。

陈默教授
在情绪管理方面,陈教授指出,青春期学生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容易出现情绪极端化现象。她强调,面对情绪激动的学生,教师应善于运用“积极暂停”策略,避免正面冲突,待学生情绪平稳后再进行理性沟通,从而有效预防冲动行为的发生。
在同伴关系建设方面,陈教授认为同伴交往是青少年心理支持的重要来源。她建议班主任通过细致观察,及时发现社交孤立的学生,并通过个别关怀和集体融入活动等方式,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一个学生在集体中是否有朋友,直接关系到其心理健康和学习状态。”
在家校协同育人方面,陈教授深入分析了当代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情感负担”现象,指出过度关爱反而会成为孩子的心理压力。她建议班主任应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帮助家长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建立健康的亲子沟通模式。
在价值观引导方面,陈教授特别提到现代青少年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注,建议通过主题班会、哲学思辨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缓解深层的困惑与孤独感。
此外,陈默教授还强调,当代青少年具有“高个体化、低现实感”的鲜明特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注重心理环境的营造。她建议通过模拟法庭、模拟超市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现实体验与集体适应性,构建“每个人都被接纳”的班级氛围。

讲座现场
“现代青少年是‘讲道理’的一代,”陈教授说,“他们要求平等对话,拒绝简单命令。班主任要学会用理性的沟通代替权威的指令,用建设的对话代替消极的禁止。”
陈默教授的讲座紧密贴合教育实际情况,运用丰富的案例进行生动讲解,为班主任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优化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内容提供:学生科
文字撰写:赵晨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