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艺术传承的温度却愈发炽热。11月中旬,我校的戏曲表演艺术传承教育基地,与上海工业技术学校携手举办“艺术周”系列活动,以“高雅艺术进校园”为主题,开展三场精彩艺术讲座。我校基地教师团队倾情投入,以专业与热忱,在寒冬中播撒戏曲艺术的种子,传递文化传承的温暖力量。
系列活动精彩回顾:
11月17日《走进中国木偶艺术》
木偶教研室虞悦老师以“刻木牵丝,举手投足”为引,带领师生走进木偶艺术的微观宇宙。她从木偶的历史源流讲起,系统解析提线、布袋、杖头、皮影等四大木偶表演形式的艺术特色与操控技巧。现场演绎环节,木偶在方寸舞台上“活”了起来,原本呆滞的木料仿佛被注入灵魂,展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


11月19日《姹紫嫣红开遍——中华戏曲艺术之旅》
研训中心江沛毅老师以戏曲艺术为核心,串联起历史演变、行当特色、音乐唱腔与经典剧目,并巧妙融合诗词、礼仪等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从多维度理解戏曲的深厚底蕴。讲座不仅普及了戏曲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豪。


11月20日《笛弄晚风 箫和流水——传统竹乐鉴赏雅集》
戏音教研室王云鹏老师以竹为媒,以乐为桥,带来一场沉浸式的传统竹乐体验。笛的清脆、箫的幽远、笙的浑厚,交织出“清、和、淡、雅”的审美意境。在音乐的流淌中,师生仿佛穿越千年,感受中国管乐艺术的静谧与深远。


三场讲座共吸引逾1500名师生参与,现场反响热烈。老师们不仅讲得细致,更带来专业的艺术展示与互动体验:学生们亲手操控非遗木偶,感受“手手相持”的技艺传承;聆听戏曲音乐的独特韵律,体会“声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在谈古论今中,共寻戏曲发展的历史轨迹。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阁珍品,而是可触、可感、可参与的生活体验。
我校基地始终将“普及讲座”作为传承工作的重心,坚持以“内容普及性、形式多样性、交流互动性”为三大核心原则:内容上化精深为平易,让戏曲知识走近每一位听众;形式上突破“纯讲”模式,融合讲、演、奏、互动于一体,立体呈现艺术魅力;体验上注重参与,让师生在对话与实践中深化理解、激发兴趣,使每一次“高雅艺术进校园”都成为愉悦而深刻的艺术邂逅。

2025年,适逢我校基地建设十一周年。十一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基地将在上级部门与学校党总支的领导下,继续坚守戏曲表演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的初心,持续深化“专业教育+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推动学校、社会、剧团协同发展;积极探索传统艺术与新时代传播方式的融合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校园中焕发永久魅力与时代风采。





未来,我校基地将继续秉持这份朴素的坚守,以真诚与热爱,续写戏曲艺术的芳华与辉煌,让传承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内容提供:传承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