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专家点评 上海青年京昆剧团首次晋京演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1-08浏览次数:33

专家点评 上海青年京昆剧团首次晋京演出
日期:2008-01-08 作者:江胜信 来源:文汇报

    上海“文教结合”具示范效应

 

    上海青年京昆剧团首次晋京献演了三台戏:《大唐贵妃》、《杨门女将》和折子戏专场。中国戏曲学院常务副院长赵景勃一台都没拉下,“真该为这帮孩子的表演摇旗呐喊”,在7日举行的“上海青年京昆剧团首次晋京演出暨京剧人才培养专家研讨会”上,赵景勃这样说道。出席会议的专家肯定了连日来孩子们的出色表演,同时认为,上海将舞台和课堂紧密结合的培养方法,在全国有示范效应。
   
梨园新秀  后生可畏
   
    赵景勃说,最让他兴奋的是:人才队伍非常整齐,各个行当,即使是老生、花脸这样的紧缺行当,也具有相当水准。他说:“这些20岁上下的孩子们像一团和好的面,再‘醒’一段时间,就能派上大用场。”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老校长陈国卿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胡芝凤对折子戏专场褒奖有加,认为“文的有嗓音,武的有跟斗”,尤其是武戏折子戏《雁荡山》,“全国其他院团都不见得凑得出这么一群高水平的武生,堪称全国的‘群英会’”。戏曲评论家周桓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上海的京剧后起之秀,“田慧是活脱脱的小梅葆玖,杨淼的调门、做功、扮相十分出众,后生可畏。”
   
文教结合  滋养个性
   
    由上海戏剧学院成立的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是上海“文教结合工程”为培养青年优秀京昆人才搭建的一个平台,该团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学校创办的京剧院团。出席研讨会的专家一致认为,上海梨园新军的骄人表现,是和文艺与教育、舞台与课堂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分不开的。赵景勃说,很多戏校的尖子生被院团挑走后,常常被埋没,十多年都演不了大戏。而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却让青年演员和尖子学生担纲演大戏,拔高、固定、包装他们的艺术才艺。周桓指出,演员是观众培养的,上海青年京昆剧团让观众们认识了这些有才华的孩子,观众的鉴定将帮助他们成长、成名。张关正认为,剧团请北京专家教授学生的做法很好,但也要避免丧失自己的特色,一个剧团一定要有结合地域特色、演员特点的看家剧目。“博采众长是为了滋养个性,而不是放弃个性。”  本报驻京记者  江胜信
   
    (本报北京1月7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