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昨头版报道:濒危剧种热盼援手 时隔34年上海戏校淮剧班再招生——濒危剧种热盼援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5-05浏览次数:64

   时隔34年之后,上海市戏曲学校受上海文广演艺中心委托,开始再次招收淮剧班学员。目前,正式报名参加淮剧班初试的上海及江苏各地的学生超过了200人,首批60多人将参加复试。与此同时,已有11年没有招生的上海评弹团和上海滑稽剧团也与上海戏校共同招生,携手栽培艺术新苗。  
   上海淮剧团团长陈忠国介绍,他们最后一次招生是在1974年,长期以来一直依靠从苏北引进青年演员,但是现在苏北艺校也纷纷停招淮剧班了,造成上海淮剧团后备演员的严重缺失。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说,他们团里年龄最小的演员也已人到中年,目前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尤其是评话演员严重吃紧,根本满足不了评弹听客和演出市场的需求。为挽救濒危剧种,培养紧缺人才,补充新鲜血液,三院团当家人都热切期盼社会能伸出援手,一起培养传统戏曲人才。
   生源不足 传统戏曲遭冷遇
   多年来,记者目睹一批批背着琴包、穿着舞蹈服的孩子满怀梦想走上艺术考试这条独木桥,也目睹主持人与影视类考试时人头攒动的火爆场景。而同样是艺术行当,传统戏剧门类的招生现场往往门可罗雀,颇有几分凄凉。陈忠国说,戏曲艺术由于语言局限,选择面窄,往往生源不足,像沪剧原定1998年开班,因报考人数太少而夭折,1999年才勉强招到了13名学员,其中比较出挑的都是校园沪剧特色班的孩子。所以,他们吸取了兄弟院团的经验教训,2000年开始就在中小学、特别是民工小学办起了淮剧特色班,收到了一定效果。像这次内江路小学就有23人参加初试,有5人拿到了复试通知。
   上海文广演艺中心总裁吴孝明分析,近年来,招生难一直困扰着各家戏曲院团,主要原因就在戏曲是门综合艺术,讲究“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对人才要求和标准都比较高,淘汰率也比较高,戏曲专业、特别是戏曲表演专业的成才率非常低,往往一个班几十个学员最后只能出一两个角儿。与迅速崛起的影视业相比,从事戏曲艺术要显得艰难清苦。所以,很多家庭、特别是城市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进戏校学戏,很多爱好文艺又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则是热衷于报考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电影学院或戏剧学院,还有的宁愿通过业余艺校来圆自己的“明星梦”。
   校团携手 实现剧种全覆盖
   上海戏校校长徐幸捷高兴地告诉记者,为了迎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此次戏校招生全方位“开闸”,第一次实现了本市现有剧种的“全覆盖”。到今年9月,上海院团和上海戏校将实现校团全程携手,戏校在校生将包括京剧、昆曲、越剧、沪剧、淮剧、滑稽、评弹、木偶等8个戏曲专业。此外,戏校还立足上海、面向苏浙、服务全国,将为江苏、福建代培扬剧、汉剧演员,并和江苏滨海联合培养紧缺的舞台美术装置专业学生,以更好满足社会需求。
   据介绍,为了鼓励学生报考、鼓励学生拔尖,市文教结合工程加大了对上海戏校的扶持力度,文广集团也为上述3个戏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专项经费,3个用人剧团还主动提出减免学生50%的学费,并设立了文广传媒人才奖励基金,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和表现减免甚至全免学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用人剧团还将派出淮剧前辈马秀英、武筱凤、顾少春、何长秀,滑稽笑星严顺开、童双春、王双庆、翁双杰,评弹名家陈希安、张振华、杨德麟、张如君等到校传艺,并聘请全国戏曲专家和名师来校授课。
   创造条件 选拔戏曲好苗子
   上海淮剧团副团长梁伟平动情地说,在盐城,他们跑了不少学校,不少孩子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但因其父母在外地打工,在家的老人没有决定权。有的人虽通过初试,但因来回费用太高,不能来上海参加复试。梁伟平建议,尽快改变现有的招生模式,因为戏曲好苗子是等不来的,只有创造条件走出去、跑下去,并把初试、复试的考场搬到学生的家门口,才能真正选拔到戏曲好苗子。 
   内江路小学11岁的吴轲小朋友是江苏阜宁人。他说,上海大剧院举办淮剧百年演唱会,他和在上海打工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听后就迷上了这门艺术,打算报考,得到爸爸妈妈支持。记者看到普陀区光新小学四年级小朋友余玲玲父亲所写的言辞恳切的信。信上说,孩子痴迷淮剧,还参加了戏广会演出和淮剧团的各种活动,初试后她天天守在信箱前,期盼拿到复试通知,希望淮剧团的领导能够给孩子一个机会。培明中学预备班的沈钧浩小朋友是上海人。他说,民族戏曲是祖国的瑰宝,继承发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广开思路 人才培养天地宽
   如何缓解传统戏曲人才招生与培养面临的种种困难?有业内人士建议,广开思路,另辟蹊径。木偶界著名导演赵根楼指出,从中小学招生再通过戏校来教学,并不是培养戏曲人才的唯一途径。戏曲有其特殊的传统人才链,很多名角出自梨园世家,如菊坛谭门七代、言门三代,越剧竺水招、竺小招母女,淮剧何叫天、何双林父子等。艺术世家的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受家庭熏陶,不仅对戏曲有深厚感情,且往往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艺术天赋。目前,各剧种都还有一些这样的“种子”选手,可否做点发掘和动员工作,请戏曲前辈们推荐自家有潜质的孩子。
   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还可以广开门路,从票友中发掘培养专业戏曲人才。近年来,沪上群众戏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各种票房有数百家之多,每年举办的各类大奖赛上总是能涌现不少高手,而且票友中还出现了很多年轻面孔。沪剧界就时常有票友举办专场演出,不少人演唱水平并不亚于专业演员。因此,戏校可以考虑适当打破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让真正热爱戏曲艺术的票友通过专门训练,成为专业演员。这方面,梨园史上也曾有过成功的例子,如前后四大须生中的言菊朋、奚啸伯等均为票友下海。戏校引进这类学员,或许会事半功倍。此外,剧团也可运用项目签约等手段,通过一戏一聘来发展壮大戏曲人才队伍。(原载《解放日报》   2008-04-27  01版:要闻本报记者 端木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