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课题,自主探究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都纷纷在教育改革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美国课程学者施瓦布就曾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1]目前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政治课领域,尤其是戏曲、舞蹈等艺术类学校,对于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研究还很缺乏。我国的戏曲事业正面临青黄不接,戏曲青年演员创新精神不够,创作意识相对缺乏。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文化课教学中实施的教学方式陈旧,缺少探索与创新的缘故,因此,在戏曲艺术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无疑是对新课程改革的呼应,研究意义十分重要。另外,根据学习戏曲艺术的学生特点将探究性学习运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是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的崭新尝试。
[1] 转引自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0). Inquiry and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apter 2.
[1] 转引自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0). Inquiry and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apter 2.
探究性学习常常用于自然科学学科,在现阶段的实践中,也基本集中在中小学,然而作为一门注重在实践中领悟,最后又要用于实践去的德育显性课程—思想政治课来讲,让学生学会探究也非常必要。根据学习戏曲艺术的学生特点将探究性学习运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是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的崭新尝试
1.思想政治课课程本身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的显性课程,它的教学目标和二期课改的要求都是要学生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发展、培养科学的三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运用探究性学习落实好思想政治课的目标。
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往往过多地依赖于接受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从而难以实现知、情、行的统一。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则十分注重学生的参与和生活经验,强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接受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认同与内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和相关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并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二期课改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既是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也是能力与方法培养的一个载体,新课程强调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戏曲学校思想政治课试图运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课题中,通过主动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就觉得政治课和自己贴得很近,有一种真切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戏曲学校特殊性的要求
戏曲学校的学生有其特殊性,传统的观念面对新时代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已经有点力不从心,如何更好地让戏曲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求实创新的品质,就要在课程中让学生自己探究、寻求答案,在过程中培养能力。
艺术院校的学生,特别是作为地方戏曲,地方音乐专业的学生,一般在十三、十四岁,也就是小学毕业左右就到艺校学专业,为了从小培养扎实的毯子功基础,现在招收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偏小,他们自身的文化基础大多不是扎实的,加上到艺校以后,长期以来在口传心授的教育方式之下,养成了不爱动脑筋,直线型的思维方式,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方式长期以来使用背台词的方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使的教学目标很难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戏曲学校学生不管哪个班级,年龄差异都非常大,最小和最大的往往差距四、五岁之多,同堂上课,理解力、思维力都存在差距。采用探究性学习,通过分组合作,可以更快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更何况学生练功非常辛苦,清晨六点起床练早功,晚上甚至还要排戏到九、十点,专业课之后已经疲惫不堪,往往到文化课就哈欠连天,而政治课以灌输为主,学生常常提不起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思想政治课焕发活力,让学生从被动的接收者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个符合实际的切入口。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小组合作,更甚于单纯的合作学习。
二、戏曲学校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过程
在不同的学科中,探究的过程不同,自然科学中探究程序包括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解释讨论、得出结论、陈述表达与交流。我们这里研究的是思想政治课的探究性学习,包括筛选问题,确定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研究方案、搜集资料,实施研究、结题与成果交流、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这几个过程。
1.筛选问题,确定课题
选择课题要注意的几个联系:首先要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联系,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思想政治课的特殊作用在于能够把传授课本知识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为此,教师应当自觉主动地结合教学,穿插与学生思想实际相关的内容。其次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思想政治课时代性。一门课程能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特有的“亮点”能否在教学中实现出来。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在于其时代性、鲜活性。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一些事例以及引起众人关注热点、焦点问题作课题,给学生亲近感。戏曲艺术前景的调查与思考、中学生高消费现状及对策,从《大唐贵妃》青年场看戏曲人才培养的方向等。第三要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课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感情体验、实际能力出发,精心选择学生便于参加、乐于参加的实践活动。如消费者合法权益、环保问题、人生价值取向、名角的人生追求等所关心的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爱好,以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保证探究活动不流于形式。
2.组建课题组,制订研究方案
根据学生提出的课题,由学生表决,形成了几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课题。班级同学自愿组合成课题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课题小组自行制订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质量往往能影响整个研究的过程与效果,在一个有序而科学的计划指导下,研究工作将会开展得有条不紊。研究计划的构成主要包含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课题的名称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依据、课题的内涵界定;研究的目的;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和实施手段;研究的步骤和活动安排;课题的结题形式;研究的成员组成。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恰当的课题名称,明确研究的目的,确定在研究中所需要的方法,明确各个研究阶段应该完成的研究任务等。教师也可以参与课题组的讨论,启发学生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
3.搜集资料,实施研究
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是实施课题研究的基础,资料搜集工作直接影响到课题的研究是否成功。搜集资料的形式有查阅文献、上网、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碰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教师要加以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个时候,老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由从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具体知识和技能转为引导学生成功开展探究活动,实施预定方案。老师要理解学生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上表达自己的思想,运用学生已有的概念,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事物或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集体协作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作用。这里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广泛收集,整理阶段。教师应根据探究课题的目标要求,指导学生设计好自己的收集计划。计划的内容可包括:用什么方式、途径来收集资料;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选择到的资料应如何归类,可以用佐证、说明哪些问题。这是对学生能力的综合锻炼。在此过程中,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和具备相应的能力:会查阅报刊杂志、文献书籍,常听广播、观看录像、电视节目,掌握从事调查研究、向他人请教专访、与被调查者接触交流的能力与技巧,会进行野外考察或试验等,此外,教师在指导探究活动中还要多方发现并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并向全体学生展示,以此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分析资料阶段。学生在完成探究发现任务后,往往不能透过事物外部现象抓住本质,也不能进行准确的抽象和概括,这时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科学加工,以指导其对所收集到的资料、信息与数据等综合分类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集中力量学习、理解、消化、吸收,帮助他们形成概念、完成内化。
4.结题与成果交流
学生通过前面几个阶段的努力之后,这个阶段要将自己小组寻找到的大量资料、信息、体验等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也就是课题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这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学生认识的一次飞跃过程。探究性学习重在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鲜明观点。由于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做到研究结果完全精确,只要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那么就可以了。结题也未必一定要采用论文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墙报、编刊物、制作网页等等加以表达。这个过程中,老师对撰写调查报告进行了指导,明确了调查报告一般的构成部分:题目、导言、主体、讨论和建议、结论、列出参考资料。由于学生主体间存在差异,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老师给予相对较多的指导。也有学生在研究中失败了,或者最终没有得到任何研究结果,要允许这种情况存在。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得与失。
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综合学科知识,体验跨学科学习的新意。
5.探究性学习的评价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通常可以分为主体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特别注重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对戏曲学校学生来说,能够在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学会不断发现问题也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因此我们也特别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它涉及到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组员在活动中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是否主动提出研究设想和建议;能否有合作精神,能否采纳他人意见;遇到困难是否能相互帮助、尽力克服。其次、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自我体验,有没有在过程中不断反思,获得提高。第三、探究活动中的能力。包括在各个环节中掌握方法技能的水平,查阅筛选资料的能力,研究结果的表达能力,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不同的评价方法。在学习活动前,教师发给学生各种记录表,要求学生及时填写,作为评价其探究过程的基本材料。这些记录表包括:课题组活动日程记录表、社会调查访谈表、活动记录与自我反思表。为了解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阶段性的变化,在学生学习之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做好原始记录,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做一次问卷调查,将两次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四、戏曲学校思想政治课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建议
通过一个阶段的探究性学习和学生的自评互评,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中,唤醒了自我意识,开始关注身边的现象,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把握这些问题,是探究性学习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1.教师要把准角色定位
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指导的时机、教师本身对自己的要求,都会影响学习的质量。
首先,对学生而言,教师不是“黑面神”,而是永远的“支持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提出要求。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一定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更不能把超纲超本的学习作为目标。因为同一小组成员存在较大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师往往在探究进行过程中,把他们进行横向比较,过多对年龄小的孩子给予指导,希望使之达到高年龄孩子的水平,容易拔苗助长。对学生总体来说,虽然其本身可能已达到高中的年龄,但因为专业学校的特点,其总体的文化水平停留在初一初二的水平,绝大部分学生的研究结果都显得非常稚嫩,更多的只是重复早已定论的东西,教师要避免流露失望情绪,放低对学生的要求,只要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点,在查找、讨论的过程中进行了学习研究,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那么就不管这位学生的成果是水平高,还是水平低,甚至有没有研究成果,我们都应该肯定、表扬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新活动。
其次,教师不是“教授”,而是“导演”。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参与,老师适时“点拨”。教师的指导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交互作用,有机结合。课题确立后,学生自由组合成课题小组,往往平时比较合得来的同学自然就组合到了一起,或者说一个小专业的同学就成了一个小组,这样课题小组实际变成了“小生”组、“花脸”组、“花旦”组,给真正的合作带来了麻烦。例如在采访专业老师的时候,他们的目标人物集中,样本少。有些同学便乘机偷懒,使合作名存实亡。有的学生依赖心重,在组内活动相对消极,组内优秀的同学便主宰着小组讨论和任务策划,扮演者领导角色,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这种情况之下,教师不能完全充当旁观者,要对小组搭建进行指导,引导组内建立明确的角色分工,有搜集的资料员,有整理的整理员,有记录员,有上台展示的发言人、组长等。这种小组合作探究既充分发掘了个体的才干,也充分显示了集体的智慧,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达到了取长补短的目的。应该强调的是在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绝不能置之度外做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其中,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针对探究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及时发现,引导并帮助解决。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乐于合作探究,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第三、教师不是“等待者”,而是“先行者”。在最初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等待学生不断纠正和形成适合的课题,在学生形成课题的过程中缺乏指导和判断能力。使得课题在进行过程中夭折。教者先行,教师要有较强的科研意识,逐步形成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科学性、前瞻性的终身学习提高的教学观念,多下苦功夫,探索掌握新知识,才能具备功力带领学生进性探究性学习。虽然在戏曲艺术学校,文化老师很少有机会去进行专门性的培训和进修,但是,政治教师自身要多进行科研研究,与时代发展同步。
2.把握好课程之间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知识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它不能完全替代其它的学习方式,也不能增加学生学业的负担,影响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人物的完成。
首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课程之间的关系。开展探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完全排斥课堂的接受性。探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老师在课堂教学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因此,必须明确的是,不是教材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探究方式获得。探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探究性课题的灵感来源。另外一方面,学生将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运用进课堂,把原有的知识拓宽和深化,有助于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学习形式上,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最佳学习效果,课外探究活动安排要适当,以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拘一格,别开生面,不硬性要求学生按照传统做法去做,要敢于打破陈规,大胆实践新的做法,如独学、群学等形式均可采用。
其次,处理好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由于专业学校的特点,学生经常有很重的专业教学安排和演出任务,排《雁荡山》或者《大唐贵妃》都是很花时间和精力的,学校通常会停大多数的课程,文化课主课也是合班上大课,就算课程已减少了很多,学生的身心还是很疲惫,如果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照他们的课题计划安排行程,只会给学生增添大量的课业负担。专业学校是以专业为主,教师要提前了解学校专业安排,实施处理好探究性学习的进程,以免学生在不知情情况下影响排练。得不到专业老师的支持和学校校部的支持会给今后文化课的探究性学习带来障碍。
3.评价中立难以真正保证的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影响评价的中立性的原因。一是由于课程评价作为对课程现象的价值判断,由于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导致其价值主体的非中立性。主体多元和价值多元的现象最容易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产生评价中的相对主义。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应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在评价活动中还要不断地与评价主体甚至与被评价者进行观点、意见和信息的交流,在交流中逐步消除分歧,在交流中形成充分吸纳“多元”的“一元”,而不是建立在“权威”基础上的“一元”,使评价活动在动态中不断完善。而是在发展性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非中立性。通常在戏曲类学校,文化老师本来就少,政史地老师更少,通常都只有一位,要同时担负起所有年级的课程,教师单个主体,对全体同学形成已有的观念、判断很难受到其他同仁的冲击。如若本身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进行了错误的估计,那么最后评价的完全中立性很难保证。教师除了要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之外,要及时对学生的探究性过程表现做记录。同时,身为副课中的副课,学校教学资源的不平均分配,政治教师身心疲惫,这些干扰了评价的完整性。教学培训上,政治教师几乎没有机会得到,教师评价能力的不到提升。希望戏曲行业能多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教育,重视学生的政治素养的培养。
结 语
探究性学习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既优化了德育的形式,拓展了德育的领域,又落实了德育的责任--变自发型为自觉型,走出了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的困惑。同时探究性学习培养了戏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在通往德艺双馨的艺术之路上越走越宽。
黄坚英
附录:
课题案例
(1) 把握课题的科学性
[案例]有个同学提出的课题名称是:艺校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业负担研究。他的目的是要研究戏曲学校同一般高中的学业负担差距。同样一个问题,因为不同的表述,课题研究的范围、目的就会有不同。艺校包含的范围非常地广,不仅有戏曲类还包括舞蹈、话剧影视、美术等各类学校,有中专也有职校、高校的。老师通过引导性地询问,让学生自己感觉到课题名称的不够科学性,最后,他们把题目改为:戏曲类艺术中专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负担的比较研究。
此课题是比较研究,操作起来相对容易,把“艺校”改为“戏曲类艺术中专”,使课题的研究范围更明确,与其研究的方向相符,同时,缩小了研究的范围,使课题更容易进行。
(2) 注意课题的可行性
[案例]有个同学的课题是:青少年的犯罪与家庭教育有多大的关系。选题的时候要考虑完成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概括起来就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包括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物质资源、时间资源、调查对象取样的客观性等。内部条件包括研究者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是否能胜任此研究。这个课题虽然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都跟不上。不能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便迂回地问下他们准备怎么开展调查。学生充满信心地说他们准备去找犯罪青年的家庭,然后调查他们的家庭情况。老师问:“准备找多少家庭呢?”学生说:“最起码要几十个,否则没有说服力。”但说着,学生自己也笑了,他们发现,能找到那么多家庭,并说服他们接受几个孩子调查访问是不现实的。最后,他们决定放弃这个课题改为适合可行的。
此课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远,对学生而言,采集数据也颇具难度,学生的能力和学识难以胜任,调查对象的配合度不高,虽然要给学生充分的选题的自由,但及时地提醒,避免了学生浪费太多时间。
(3) 课题研究范围与名称要相符合
[案例]有个小组最初定的课题是:专业老师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吗?他们的意图是要调查出专业老师心目中文化的重要性和学生心目中文化的重要性。在专业学校,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问题,专业老师和学生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但这个课题的问题出在题目与他们的意图是不相符合的。题目本身的研究价值也不高。老师便追问了他们一句:“专业老师是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了一下,发现他们的方向性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他们把课题定为:戏曲专业学校文化与专业重视程度比较研究。
在表述课题的用词中,要具体、充分,使研究范围与方法更清晰明了,学生最初定的课题名称是一个结论显而易见没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与研究的目的相去甚远,通过指导,学生自己领悟到不足之处,通过体验,使调查范围与名称更贴切。
(4) 研究成果的多样性
[案例]有个小组的课题是:对昆曲观众群层面的调查。他们想通过这个调查看看昆曲的爱好者的年龄层、工作性质等做一个了解,提出怎样更好地普及昆曲的建议。他们打算最后用小论文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老师给了个建议,如果把不同阶层对昆曲的喜爱程度用形象的方式图表或者采访实录表现出来,也许更有说服力。这样的研究成果交给学校领导,也许能更快地做些昆曲、京剧进校园的工作。最后,ppt的形式的确很有说服力。
学生对电脑技术的掌握不是很到位,乘者成果展示,激励学生采用新的方法,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一举两得。
(5)对学生合作不够的引导
[案例]一些课题小组中,有的学生比较能干,包干了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设计过程、记录活动,小组活动中的发言也只是那些活跃分子,这种状态影响了一些平时不善于沟通和交流的同学。教师在参与小组讨论中,以不经意询问的方式引导这些同学参与到讨论中来,并提醒组长安排他们具体的事务并经常查询进展,使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来。
小组成员游离在外的现象经常发生,教师及时给同学提供弥补的机会,使小组成员更好地沟通,帮助能力相对差的同学跟上步伐,承担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有助于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能力的提高,也使能力强的同学更好地发挥团结精神。
(6) 问卷设计中的引导
[案例]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少小组都使用到了“问卷调查”这种方法,然而在问卷设计中,有的问卷全是开放式问题。教师便让几个学生当着小组成员的面来做做这个题,结果学生都感觉到很厌烦。还有的问卷题目的针对性不够强,一问再问同类意思的题。例如在“戏曲专业学校文化与专业重视程度比较研究”的问卷调查中,学生连出了几道题:你喜欢文化课吗?你喜欢专业课吗?你更喜欢文化还专业?你觉得专业重要还是文化重要?你更在意文化分数还是专业分数?而对于原因的追究却没有提出问题。在这样的问卷中,要引导学生,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从表面上知道文化和专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可以了?还是要通过这个现象做一些什么样的建议和改变?
教师及时给学生提供更正的机会,采用的是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说服自己,自己得出结论,懂得问卷设计中的基本要求。
探究性学习不是一定要得出什么高深的结论,而是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老师的及时鼓励使学生充满信心。
[1] 转引自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0). Inquiry and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apter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