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年来武旦出手方面较过去的不足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3-10浏览次数:109

       打出手(简称“出手”)是武旦区别于其他行当的一大特点,更是作为武旦演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分短打出手和大靠出手,这里我只谈短打出手。出手戏不同于其他武旦戏,一般武旦戏都是描写一些武艺高强、身手敏捷的女大王、女英雄等,而出手戏则不同,打出手一般用于神话剧当中,人物大多是神或妖之类的,比如《盗库银》里的青蛇,《虹桥赠珠》里的凌波仙子等等。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武旦不会打出手的现象,还有一个更普遍的现象就是演员满台救枪,看得人“提心吊胆”!要知道打出手不是三天两头就能练出来的,而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练习才行,武旦在学打出手时,要练得东西很多,如扔、接、磕、踢、蹬、绕等动作,这些都是练习手上和脚上的功夫,除此之外更要求演员在练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反应能力,精力集中,否则很容易受伤。而且打出手不是武旦演员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武旦演员和搭档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才可以,只有武旦没有下串儿(扔出手的演员,简称“下串儿”)是不行的,同样,只有下串儿没有武旦也不行。即使是与搭档配合的不错了,也是需要经常练习的,如果不练又会抽功。等等这些因素就更促使了有些武旦演员不爱练出手,或是出手戏不过关的现象存在,一是因为她们嫌麻烦,二是因为她们不如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们那么能吃苦。我们的京剧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近年来出手戏在某些方面也是有所进步的,出现了很多新的套路和绝活,但我认为更多的人是在走下坡路。他们在对出手戏的继承与发展上有很大的误区,他们忽略了要先继承再发展的必然规律,表面看来有些东西好像是改革改进了,但实际上他们是在逃避困难,老一辈艺术家们给我们留下的东西他们可以说改就改,说减就减。这样下去,前辈们的辛苦终有一天会白费的!下面我就个人的看法来谈谈近年来武旦出手戏在发展过程中较过去都发生了哪些不太尽人意的变化。
 
关键词:技巧   道具   心态
 
一、某些技术技巧的退步(掏鞭、插花、后踢)
        武旦要想演好出手戏,该练的东西非常多,手上和脚上的功夫都得过关。包括练习手里的扔、接、拍、绕等等,练习脚里的吊鱼、前踢、后踢、旁踢、拐踢、漏踢、前后桥踢枪、虎跳踢枪、过包踢枪、背包踢枪、搅枪踢枪、躺下蹬踢枪等等。扔鞭或枪时的角度、高低、大小;接枪时的位置;拍枪时的劲头;踢前踢的时候只能用脚脖子踢,不能用迎面骨或脚背;旁踢和后踢的腿不能“挂龙”(蜷腿);前后桥和虎跳踢枪的时候要找准起腿的时间、角度、位置等等,这些都是在练习出手时要注意的。这么多该练的东西,不下几年的功夫怎么能行,出手戏不是谁都能演的,它非常吃功,技术性技巧性很强,对演员个人的要求也非常高,想投机取巧是不可能的,因此很少有人愿意花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体力在这上面,从而导致了现在优秀的武旦出手戏越来越少,很多技术技巧也越来越不如过去。
 
、“掏鞭”
        顾名思义用的武器一定是鞭。这个技巧是这样的:下串儿给武旦扔一个“撇桃”,即扔出一杆枪平着在空中自转半周后落到武旦头部上方,这时,再由武旦将自己手里的鞭向上抛出,使其在空中朝内侧旋转三百六十度,同时将撇桃的那杆枪拍回给下串儿,然后再接住落下来的鞭。练的时候左右手双手都必须掌握这个技巧,它是打出手的技巧基本。这就是“掏鞭”。过去掏鞭时,武旦回枪那一下是拍回去的,现在则是抓住枪后再扔回去,按理说,过去打出手是不许抓的,除非是万不得已,需要救枪的时候才可以。拍枪的准确性不如扔回去的准确性高,枪在空中的时间也比较短,武旦和下串儿各自出手的时间接的就紧了,枪在空中来去的速度也就更快了,虽然难度大了一些,但舞台效果非常好,由于出手戏一般都是神话类的题材,因此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剧中人物的高超法力,更符合神话类题材的剧情需要。而扔回去,暂且不说它的舞台效果是否好,剧情题材是否符合,光从技术含量上来说就大不如以前的拍枪了。
、“插花”
      《虹桥赠珠》里大刀下场中的“插花”。我学的“插花”是这样的:把刀马刀平着像撇桃一样扔上去,刀头转到内侧落下时左手迎上去,让刀从左手手背咕噜到肩膀,然后顺着劲稍微一变身,把刀转到右肩膀上继续向下咕噜到右手手心,再将刀轻轻向上一托,转半圈后,用右脚把刀踢起来,刀在空中还是平着旋转的,最后接住。近年来,已经很少能在舞台上见到“插花”了,这个技巧很特别也很特殊,和耍叉有几分相似之处,做好了会很好看,但对女演员来讲算是比较难的,刀马刀在身上咕噜的角度、速度和方向都只能由身体来控制,而且踢刀的时候,很容易用劲用得不对,使得刀转不平,或是踢得太远接不到……其实插花是大刀下场中应该有的一部分,但是因为练的过程是比较痛苦的,既枯燥又容易受伤,而且很有难度,所以近年来舞台上几乎没有人敢用,而且会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慢慢的也许会被失传。
、“后踢”
      下串儿扔撇桃过来到武旦的头后方,这时武旦应该用后腿脚掌把枪从头上方踢回给下串儿,后踢时,武旦应该是“探海”的姿势。过去后踢都是用脚掌去踢,脚本身的面积比较小,要想准确的用脚掌踢枪给对方,那必须得目测的很准确,因为枪到了头后方我们就看不到了,光凭感觉去踢的话,舞台上失误是早晚的事,这样一来就必然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去练,不光是要练脚上的劲头,更要练我们的目测能力和准确性,熟练以后应该做到下串儿的枪一出手,我们就知道能不能用脚掌踢回去,不能的话该怎么办,过了就要撤一步,不到位就要上一步,歪了又要靠腿去救枪,总之必须要很准确的用脚掌踢回去,这就使得后踢难度比较大,而且除非是下串儿扔的实在不到位,为了救枪才可以用小腿肚子踢,否则就是错的。可是现在大部分的武旦从开始练习的时候就直接用小腿踢,因为小腿的面积要比脚心的面积大,踢枪时偏高或偏低一点都无所谓,只要下串儿扔的不出什么大问题,一抬腿一般就都能踢回去。这样虽然是省事了,不用那么没完没了的练,台上又不容易失误,对下串儿和武旦的要求也不用那么高了,但从台上看来惊险性就要减分了,而出手戏比较大的看点就是惊险性。
       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它们可以充分的反映出我们这代年轻演员的懒惰,和害怕吃苦逃避困难的现象。作为演员,你的职业就是为了娱乐大众,出于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对观众负责,对自己负责,自身的要求更要高,欺骗自己就等于欺骗观众,我们的技术技巧过不过关,观众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我们一遇到容易失误的地方就给改掉或减掉,最后京剧舞台上只剩下简单的、容易练的技术技巧,我们又何谈对京剧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呢,我们将无颜面对自己的祖先。
二、道具的变化(鞭—镩、枪)
       过去武旦打出手离不开“鞭”,任何一个武旦演员要想练出手就必须从鞭练起。近年来“掏鞭”这个技巧虽然还保留着,但使用的道具却有所改变。在现在的舞台上已经很少有用鞭的了,大部分人已经改用镩(小枪)或出手枪。因为这两样要比鞭更好掌握。镩和出手枪都是双头的,两边重量相同,而且都有枪缨子,只是镩和枪的长短不一样,镩大概是枪的一半长度。镩和枪都比较有弹性,且因为枪缨子比较兜风,更增加了它们的称劲,使得它们从空中落下的时间比较长,因此能减少难度。而鞭就不一样了,它没有弹性,是四棱的,旋转的速度比较快。而且,两边也都没有枪头,接和扔的时候又要求拿的都是一个地方。还有,鞭没有枪缨子,因此从空中落下的时间就缩短了,难度也就较镩和枪更大一些。
       其实我认为还是用鞭比较好,从美观上来说,虽然镩和枪有枪缨子,而且都是以红色为主,看上去也许比较显眼,但鞭是有棱角的,在扔上去时,不但要旋转一周,而且它本身又在自传,灯光打在银色的鞭上会显得很亮,舞台效果更佳,更有气氛。使用镩或枪固然要比鞭简单轻松甚至更容易掌握,但从提高武旦演员的个人能力上来说,鞭应该是我们每个武旦所必须能够掌握的,过去是这样,现在也应该如此。说到这已经不只是武旦出手戏该用什么道具的问题了,而是我们戏曲界近年来出现的这些类似现象应该怎样去看待的问题,我们戏曲演员对自身的要求应该更高一些,就应该有一种肯吃苦敢于挑战自己的精神。我们所下的功夫,观众是最好的见证者!
三、演员心态的变化和误区
       近年来,我们之所以很少能在舞台上见到优秀的武旦演员和出手戏,除了演员的自身整体素质和能力不高,技术技巧不过关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演员心态的变化和误区,这一点也可以说是导致其他现象存在的根源。
现在的很多武旦演员也和我们这一代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都比较自私和懒惰,她们比起前辈们,少了对出手戏乃至戏曲的付出和贡献,反倒却多了一些不该有的错误心态。她们认为把自己单项的技巧练好就行了,很少有人去想该怎样与下串配合,怎样才能更有默契,一旦出现失误又只会去埋怨下串儿,而且她们明知道出手这东西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历不断的去练才行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她们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不经过三年五载的磨练我们是演不出好的出手戏的,而且出手戏不是一个人的戏,观众看的也不只是你一个人,他们看的是台上的所有演员天衣无缝的配合,看的是经过大家集体的团结合作和长时间努力的结果。虽然下串儿在戏里只算是配角,最后如果演出效果好,大家记住的也只是武旦演员,但作为我们武旦来说,要明白一点,其实无论是练功、排戏还是正式演出,他们这些下串儿付出的并不比我们少,甚至他们对出手戏来说起到的作用比我们还大,该练的东西也比我们还多,除了要给我们武旦演员扔得到位配合默契以外,还要与其他下串儿之间配合得好,否则即使我们自身能力再强也是没有用的。
     在自私心态这一点上,不光是武旦存在这个现象,下串儿演员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些演员各自也都有各自所学的行当,他们大都是想着演好自己的那几出主戏就行了,其他次要一点的角色都不大会往心里去,就更别说像神将这类的配角或龙套了。更何况,就像之前所说的,现在的演员都比较懒惰,连他们自己行当范围内的东西都懒得去练去琢磨,还都没弄出个所以然来呢,哪还有心思去想别人的戏呢。
另外,在武旦演员心态的变化方面,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只注重技巧,忽略人物的心态。出手戏它也是有剧情、有人物的,不只是踢踢枪,来几下技巧这么简单的,要知道,演戏演戏,我们演的是戏,是人物,是故事,而不是技巧,如果光是为了看绝技,那观众还不如去马戏团看杂技。王国维曾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意思是说:戏曲,就是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表现故事。由此可见,戏曲中,无论是唱词、念白,还是身段、技巧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表现剧情人物所服务的,过去我们的前辈也都是依照这一点来进行创作的。我们现在的武旦演员在对这一点上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只想着要演好出手这一段,不失误,不掉枪就行了,最后就脱离了人物而只剩下空洞的程式了。更有一些演员,为了出彩,就把很多的出手技巧给增加了难度,看上去更像是杂耍,虽然技巧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难度,但规范性和一些应该讲究的地方却越来越少了,而且我们武旦演员在丰富人物的表现力上也越来越不够了。我在中专学戏时,第一次演的出手戏是《盗仙草》,当时我自认为演得还不错,可是后来就有一位老师给我提出了意见,由于那时候年龄比较小,所以不太明白,但后来慢慢的去体会去琢磨才终于明白了,他是这样说的:“恩,还不错,功倒是还可以,就是看上去感觉整出戏太平淡了,回去再好好琢磨琢磨,以后要记住,咱演的是白素贞,不是平时练功的那点儿东西......”。现在我知道了,老师的意思就是指我缺乏对人物的理解和表现力,应该多从人物的内心出发,即使是在打出手的时候也是要在剧情之内的。总之我认为,我们武旦在演戏时,无论是短打戏、长靠戏还是出手戏都应该在提高技巧难度的同时,更注重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增强自己的表现力,全面的提高我们武旦演员整体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我们武旦出手戏的进步与良性发展。
       以上是我对近年来武旦出手戏方面较过去在发展变化中的不足之处的理解,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还有很多不够深刻以及不足之处,还有待改正,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资料:《戏曲论文选》 姜智  中国戏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