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数学之美 —— 谈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3-10浏览次数:13

      美育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美育功能必须根据数学美的特点来进行。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解题,枯燥无味,因此教师要学会引领学生深人进去,启迪他们去发现数学中处处有美,而且有些美是妙不可言的。
一、数学的外在美
      数学外在的美能通过眼睛看到,如数学的对称美:几何图形中有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圆是美的,五角星是美的,对称的太极图是美的。代数里有没有“美”的对象呢? 有!例如以下的公式很整齐,因而很美观:
a+b = b+a;   ab = ba;      a(b+c) = ab+ac;     =
如数学的和谐美:1是一个最简单的数,但一切数起源于1,自然数由1演变出有自然数2,3,4…,与之对应的相反数一1,一2,一3, —4…,形成了和谐的美。如数学的简洁美:数学不愿意把一亿写成100000000, 而要写成108,更不愿把亿分之一写成 ,而乐于写成10-8等等。
       数学外在的美比较典型的要数黄金分割律。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通过长时问研究铁锤和铁砧的尺寸,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和谐的比例关系,即1 : 0.618,德国美学家泽辛把这一比例称为黄金分割律。古今中外, 人们把黄金分割誉为“天赋的比例法则”。凡是符合黄金分割的物体或几何图形,被认为是最优美的,且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如五星红旗上面的正五角星, 充满了黄金分割的比例, 使人感到和谐悦目。如古希腊断臂维纳斯、雅典娜女神和“海姑娘”阿曼达,其体型结构比例完全符合黄金分割律,故美妙绝伦。因此黄金分割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设计、美术、音乐、艺术及几何作图等各领域。 0.618是黄金分割律的比值,它被公认为是最美的数值。
二、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内在的美是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的产物,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的体现。如果说数学外表美的特征尚能凭借朴素的美感直接感知的话,那么,数学内在美的独特品格,就不是单靠朴素的美感直觉能充分品味的,而只有通过辨证的审视与思索,才能被真正地展示出来。如单从外表上看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那是很“丑陋”的:
这个式子既不对称,也不整齐,一点不和谐。但是通过学习你会发现它的价值是多么美好:从中可以看到a≠0的意义,正负号表示会有两个根,判别式会告诉你方程根的个数,最后,可以用这个公式完整地确定方程的根。这个公式就好像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外表丑陋,但是内心很美。
       笛卡尔坐标系的发明使点可以用数对表示, 直线、圆锥曲线都可以用代数方程表示出来,数中有形, 形中有数, 数形结合使得数学的美由内而外具有观赏性。随着数学知识的增长,你会感到更深层次的数学美。通过解题你会觉得数学证明有很强的说服力,美! 当牛顿第二定律用数学表示为F = ma时,细细琢磨,内心的美感就会油然而生。
三、不断完善数学之美
        我们欣赏数学之美,要会从“美观”逐步上升到“美好”,最后到达“美妙”的意境。任意三角形的三条高、中线、角平分线都交于一点,妙! 当我们面对数学难题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忽然计上心头,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问题迎刃而解。美妙极了!这种学习研究中的喜悦,正是心灵上“美”的体现。
当然我们在欣赏数学美的同时要警惕美丽背后的陷阱,正像美丽的花朵可能有毒一样,请看美观的式子:
        如果两个分数相加时,只要把分子和分母分别加起来就行,那该多舒服、多漂亮、多美好啊!可惜它是错的。再比如, (a+b)2= a2+b2, 看上去简约、和谐且很漂亮,可惜也是错的。所以,我们有时不能只从外表上考察数学的“美观”, 还必须看它是否正确,即是否“美好”。
        因此,只有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思想方法去观察探求数学问题,才有可能透过变幻的几何图形、抽象的数学符号、严密的逻辑体系,品味出数学美的真正意蕴,从而受到理性的美育,促进数学的学习与创造,促进思维品质的和谐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体味其中的美,学生就能受到美的陶冶,数学教学就能较好地实现美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