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剑虹)昆曲“传”字辈教学研讨展演——五代同堂大型昆曲清唱会昨晚在艺海剧院举行,拉开了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建校55周年系列演出活动的帷幕。从戏校培养的首批昆曲演员、如今已成为“国宝级”昆曲表演艺术家的“昆大班”,到现在还在戏校学习的“昆五班”学员汇聚一堂,并邀请苏、浙两地的昆曲名角同台亮相,共同演绎昆曲的无穷魅力。
1954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开班。翌年独立建制为上海戏曲学校,郑传坚﹑沈传芷﹑张传芳﹑倪传钺﹑朱传茗等13位“传”字辈昆曲演员从全国各地聚集在一起,担负起培养昆曲一代新人的重任,因而上海戏校的昆曲教学始于“传”字辈,昨晚的演出也因此被命名为“昆曲‘传’字辈教学研讨展演”。演出以师承“传”字辈名家华传浩、周传沧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铭荣和正在戏校学习的“昆五班”学生房鹏、徐敏的亮相开场,5代昆曲人相继登场,场面十分热闹。
与一般集中昆曲名剧名曲的演唱会不同,昨晚的演出别出心裁地围绕昆曲的一批“俗称剧目”展开,观众在欣赏昆曲的优美唱段的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600年来,昆曲先后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素有“词山曲海”之誉,在长期的流传、习唱过程中,广大爱好者将演出剧目与俗称熟语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大批“俗称剧目”。诸如“风花雪月”“琴棋书画”“书见惊”“衣西翡蝴”“一门九娘”“三母戏”“三刺”“七红八黑”“三法场”“三赋”“五毒戏”“油葫芦”等,这些剧目涵盖了昆曲的生、旦、净、末、丑各个表演行当,显示出昆曲渊源的历史和深厚的家底。昨晚的演出正是围绕“俗称剧目”展开,首先亮相的便是丑角的“五毒戏”和“油葫芦”,“五毒戏”包括《孽海记·下山》《连环记·问探》《金锁记·羊肚》《雁翎记·盗甲》等,演员在表演时模仿蛤蟆、蜈蚣、游蛇等动物的形象,融唱、做、念、翻、舞于一体,极见功力。而“油葫芦”则是取自《游殿》《活捉》《芦林》三出丑行功夫戏的谐音。
昨晚亮相的还有“风花雪月”“琴棋书画”“书见惊”等一大批“俗称剧目”的片断,让观众大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