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秋雨先生的名字就在我的记忆里了,读他的东西好像是早年间的事,先是从各种杂志,再后来是收获专刊、报纸,再后来就是电视传媒了。有个印象很深的电视专题节目叫《秋雨时分》,但无论是文章还是电视中所见的有像讲座,秋雨先生都给我很多启迪和理念。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他那举重若轻的评论、娓娓道来的潇洒、语出惊人却温润如玉的学者风采。总之秋雨先生是当代文化界的智者,一位在看似不经意中煽情着读者,不断追忆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些历史留给今人的遗迹、故事和或自然的或人文的山山水水,所承载的值得中国人反思传承的精神内涵,这就是《文化苦旅》给我的质感。
读《文化苦旅》总会让我想到“文艺苦旅”“教学苦旅”“中国京剧苦旅”亦或是“中国足球苦旅”,乃至当代人的“学业苦旅”“求职苦旅”“职场苦旅”“当兵苦旅”“当官苦旅”等等。其实这里的苦和甜不过是一种感受、一种自觉、一种形容而已,它与物质的蜜糖黄连甜和苦不同。物质的甜苦是客观真实的,但同时也是人们可以选择的,无非吃和不吃罢了;而人文的、社会的、职场的就没那么简单了。俗话说:“朋友是可以选择的,同事是无法回避的”,话虽俗却一语道穿此中的玄机;另一方面,这种事业的、社会的、人文的无奈,却可以通过每个人的学习、修养来调整认识自己的心态,一旦修行得道、觉悟提升就可以以苦为甜、苦中有乐、品其苦味、食之败火、其乐融融,岂不快哉、幸哉、美哉。
秋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在文化浩海中呛了不少苦水,而今已是修行得道的名人智者,这就是人要多读书、多思考,提升自身修养的真谛所在。
一个人的自我修养总是要经“苦旅”而“得道”的,但重要的是要有一份做人良知、有理想、有信仰。理想和信仰这两个词近年来好像用的越来越少了。在政论书中、在高端的会议上、在一些领导人教育民众的报告中有时还会提到,不过提到的频率似乎越来越低,好像理想、信仰离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有点远,不宜多提,但读了《文化苦旅》后,我又一次被深深地感动。秋雨先生的每篇文章,乃至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秋风细雨中洋洋洒洒着一个中国现代文人的洞察和担忧,全书中他很少用理想和信仰这种词句,但从始至终,无不用一个文化人的良知在呼唤着渐渐远去的一些传统和一种对信仰的敬畏。
如果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行业、什么职务,每天想的就是个人权势、名利、得失或是只把理想信仰当成面具,偶尔用用,心底的“信仰”只剩下一个“名字”或一个“钱”字的时候,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无疑了。

读《文化苦旅》的心得颇多,自悟为好,多谈不宜。总之,千学万学还是为修做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书读的多了,好人更善,善者与人为善、与业为善。“善”字有一种解字说,说好人要像绵羊,足下有草,口碑必得其善也,就是说善良之人求食有度、善于自律、不贪婪。
昨天中央党校现场直播了重要中外媒体新闻发布会:发言人代表习校长对于学员在学期间带秘书上学和不吃校餐而是吃吃喝喝聚餐的传闻做了解释和表态。一、带秘书上学并没有此事,吃吃喝喝聚餐是过去有,现在已很少了。结论为:中央党校要起到“风清气正”的滤清器的作用,要建成“风清气正”的学校表率。听歌广播后我不由得心情沉重,“风清气正”四个字的份量何其重,中央党校带了好头,其他学校呢。我们学校也不是在真空里,所以我们也要力争“风清气正”,还是我对自己的一贯努力,先从自己做起吧。做人要有德,就是道德;作为老师要有“师德”;作为党员,我想标准之高就不必说了。总之,多读点书吧,“胸有诗书气自华”,这个“华”字随意、不能只留在字的表面意义,我想“它”首先是让人要清、要正,有了这个清和正,一个人就自有华美之气质。李瑞环同志退居二线前讲了一席话,简言片语发表在读者某期,他说:“人是要多学习知识的,作为一个人,无知是很可悲的,如果无知的人一旦掌了权那就要造成灾难”。我们每个老师手中都掌握着一个“权”—授课权,我们要慎职、慎教,时刻摸摸良心,我们的知识够用吗?我们向学生讲述的东西是真才实学吗?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乃至终生。
作为一个党员、一名教师,我很忠实于我的信仰和看重这个职业荣誉。我在艺术教学的苦旅中定将不因苦而不自爱,为了孩子们、为了民族戏曲的未来,虽苦尤乐、淡薄名利、珍惜在职的每一堂课,问心无愧,万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