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学良的情爱世界》有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7-09浏览次数:11

这本书第一个让我觉得心里很难过的地方是: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赵四小姐非常孤单,既不能与张学良见面,又不能投奔天津赵家,她孤身一人带着儿子张闾琳先后在香港及上海住过一个时期。以张学良留给赵四的财富,她绝对可以带着儿子远走海外、一生衣食无忧,而且她当时也只有28岁。但是1940年2月,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患病去美国就医,并定居。此时,赵四小姐将不到10岁的儿子送到美国,托人抚养,自此之后的几十年中她甚至都没有自己亲生骨肉的任何消息,而自己却义无反顾从香港赶到贵阳修文县阳明洞,陪伴张学良过起了辗转流离失去自由的生活,从此两人相依为命,就再也没有分离。是什么支撑她走过日后半个多世纪幽禁的岁月,这几十年中她所经历的精神折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看到这里,我觉得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会感动于赵四小姐的纯真,同时也会怜惜动荡岁月里当事人跌宕起伏的命运。
第二点让我一直思考的是:张学良将军,他对日本人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世人皆知张学良因“皇姑屯事件”与日本关东军结下“杀父之仇”,但是,极少有人知道张少帅与日本关东军还曾有过一段“杀子之恨”。 张学良和原配夫人于凤至共育有三子一女,其中排行第三的儿子张闾琪长得与张学良酷肖,清秀而斯文,老实厚道,才华横溢,比他两个兄长更为聪明。他从小聪慧好学,一直深得祖父和父母的喜爱,学业斐然,被寄予厚望。然而1929年秋天,学业上进的张闾琪忽然染上了重病,初时咳嗽,后来发热,严重时高烧到39度。张学良夫妇为了救治爱子,不惜在东北三省遍请名医,前往大帅府多方调治。经过中医调理张闾琪的身体逐渐好转,正在这时,有人极力主张送张闾琪到“仰德医院”(当地人称“南满医院”)去照肺部X光片,这是一所日本人开办的医院,虽然张学良夫妇对于日本人有着强烈的不信任感,但是为了爱子能够早日康复,在周围朋友的一再保证之下,还是做出了送爱子进“仰德医院”照X光片的决定。他绝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决定,竟然断送了爱子的性命。就在这家医院,当弱小的张闾琪被送进X光室,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和一声尖厉的孩子哭叫,在日本人的阴谋之下,张学良夫妇永远地痛失爱子。铮铮铁骨,热血男儿,国恨家仇,这段几近被历史湮没的沉重记忆,也是张学良将军倾心抗日、继而发动“西安事变”的重要原因。

西安事变前的中国政坛,张学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家世显赫,年纪轻轻,身居要职,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造物弄人,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即被蒋介石幽禁。张将军不仅是抗日爱国的“千古功臣”(周恩来语),而且在人的生命史上也创造了奇迹。幽禁一生,还寿高过百,活到101岁。古今中外,被幽禁者,不管物质、医疗条件如何丰厚,多是忧郁、躁闷而夭折。而张学良在认识到无法改变囚禁命运后,就选择了“既来之,则安之”的豁达态度,寻找各种方式排解烦恼。他常说,百折不“恼”,人要善于制怒熄火,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寻找新的生活乐趣来适应环境。张将军1938年11月至1941年5月幽禁在阳明洞。刚来时,因报国无门,不能参加抗战而郁郁寡欢,加之几年的辗转幽囚,面容消瘦,头发脱落几成秃顶。后来耳濡目染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对王阳明产生兴趣。张学良研究明史就从这时开始。张学良的研究专心致志,而且一直坚持,卓有成效,终于成了对明史有独特见解的权威专家。后来又转而研究宗教,也成果斐然(晚年,他和赵四小姐在宋美龄的影响下都成为了忠诚的基督教徒,这也是寂寞岁月里的一种精神寄托吧)。
我一直试图去体会面对如此巨大的人生落差,将军本人及其亲属是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才能在漫长的超过半个世纪、失去自由的生活中从开始的烦闷、抗争、希翼甚至绝望到最后升华为超脱之后的泰然处之。张学良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然而他也无法改变历史漩涡中颠沛流离的命运。历史飘摇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的艰辛和磨难,如何乐观地面对现状,积极地寻找方向,豁达地对待人生,这是需要很大智慧的,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古人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平静的岁月里,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我们是否也应该居安思危,怀着对民族和国家的深情厚谊,努力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关爱身边人,调整心态,去拾回那些已经被遗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