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人往事》读后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7-09浏览次数:10

    《伶人往事》是章诒和女士写给不看戏的人看的一本书,主要记录了八位伶人:尚小云、言慧珠、杨宝忠、叶盛兰、叶盛长、奚啸伯、马连良和程砚秋的往事。这八位伶人都是京剧名角,基本上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他们的生活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的命运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从他们的命运中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戏曲文化的衰弱,正如序中所言:东西方文化相遇有些方面可以相容、互补,而有些方面则是完全对立、冲突。几个回合下来,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正以令人眩目的方式走向衰微。

  
    艺人,是奇特的一群人,在创造灿烂的同时,也陷入卑贱。他们的种种表情和眼神都是与时代遭遇的直接反应。时代的潮汐、政治的清浊,将其托起或吞没。但有一种专属于他们的姿态与精神,保持并贯通始终。伶人身怀绝技,头顶星辰,去践履粉墨一生的意义和使命。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仅此一点,就令人动容。前言里说:“这本书是记录性的,是写给不看戏的人看。故着墨之处在于人,而非艺”。也就是说,讲的其实是人情,而非物事。伶人也好,戏子也罢,只是个身份而已,深入进去的,动人心魄的,其实还在人。非要说有什么不寻常之处,也许,只在于那些人,非是寻常之人,都是伶人中的翘楚。用现在的话讲,是大腕,是明星,一个个都是高高在上,煊赫声势的。真要是沦落了,真要是迟暮了,看起来和听起来都会更惊心些。而以看客的心理,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故事,总是更有味道些。这也就是这本《伶人往事》的好看之处,虽然,这话说得有些残酷。
    既然是往事,回忆的当然是人,而回忆中的人总离不开时代。说起时代,想不沉重,都难。在关于尚小云的那一章里,章诒和一点点忆起尚小云办艺校的经历,本来只想说一段故事的,而真相的过于真切,竟至于使她自己都义愤起来。那种意气,却又得被压抑住,只在最后,说了这样一句:“从七所宅院、万贯家财到三只碗、六根筷,人家的宅院和钱财可是一板一眼、一招一式挣来的。”一句话,看似平常,其实有千钧之力,谁还能说往事如烟,当时的情绪,可是一直留传的。相同的情绪,也在关于言慧珠的那一章里弥漫着,看到最后,虽然什么都没明说,可是,谁都已忍不住扼腕叹息,什么叫造物弄人,可见一斑。

    我今天要侧重谈的是我们戏校的一位故友,八位伶人中唯一的一位女伶人,她就是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言菊朋的二小姐言慧珠。(简介:言慧珠(1919-1966),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旦行女演员。蒙古族。言菊朋之女,梅兰芳之弟子,俞振飞之妻。代表作有《西施》、《太真外传》、《廉锦枫》、《生死恨》、《木兰从军》、《霸王别姬》、《抗金兵》、《凤还巢》、《墙头马上》等。)她从小耳濡目染,酷爱京剧,开始学的是程派,后来在父亲的建议下师从梅派,她聪慧异常、勤学苦练,终于成为梅门弟子中的佼佼者),更博得了“女梅兰芳”和“伶界皇后”等赞誉。但言慧珠又是一位个性非常张扬的女人,无论在穿着抑或在行为举止上,说话行事从不分什么时间、地点和场合,呼啸来去,旁若无人。她这种待人刻薄、出语尖利的性格使她在日后落难的时候很少有人同情她;而她的丈夫、我们戏校的首位校长俞振飞先生平素为人和蔼、随遇而安,在被打倒的日子里常有人悄悄帮忙,夫妻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言慧珠发出最强烈的呼声就是“我要演戏”,没有戏演的日子对她而言就是“我在这儿,京剧院,在墙角里,身上都长毛了,我在发霉。”演戏生涯就是艺人的生命,对戏曲的挚爱是灵魂里发出的声音。为了它,一纸检讨,苦熬三个月。后来这份检讨交到周恩来、刘少奇手中,周恩来、刘少奇曾亲口对她说:“你的检讨很好呀!”但是在那个时代,言慧珠还是没有逃脱恶运,她最后自杀,也许有部分原因是她的个性使然,但是主要的还是那个颠倒黑白的时代造成的。言慧珠老师在我校担任副校长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作出了斐然的成绩。她凭着敏锐的艺术知觉,以开放的理念和探索的精神,对京昆艺术作了全方位的审视和考辩,作出了两个重要的决定:一是以昆为主、京昆并举;一是演教结合、教学相长,为戏校的教学方针打下了基础。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华文漪、张洵澎、梁谷音等成为昆曲艺术优秀的继承人;李炳淑、杨春霞、夏慧华等也成为梅派艺术的又一代传人。
    通过这本书,我从一个侧面知晓了一些那个时代的历史,对老一辈戏曲艺术家有了一些了解,也知晓了一些戏曲术语:跨刀,压轴,大轴等。同时,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既然往事已成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能做的是感谢时代的进步,珍惜如今良好的戏曲艺术发展氛围,抓紧时间、努力工作、传承经典、弘扬国粹,把中华名族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