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局的邀请,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少年京昆团一行70人在团长侯永强(副校长)、副团长宋磊(副校长)的率领下,于2015年9月12日再次赴澳门进行为期7天共5场的“鉴赏国粹·细味戏曲——澳门中学生普及艺术教育计划”系列专场演出。这也是戏校第七次赴澳进行该专场演出。
“澳门中学生普及艺术教育计划”开始于2004年。该计划旨在加强对澳门高小及中学生的艺术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每年均有一次亲身走入艺术博物馆或正规剧院的机会,从而接触不同类型的视觉艺术作品、欣赏与认识不同的表演艺术,学习基本的观赏礼仪和剧场礼仪,提升他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以及明了尊重艺术的态度及其意义。自2009年戏校受邀举办戏曲专场,截止今年,已有濠江中学、教业中学、圣保禄学校、圣若瑟教区中学等39所学校、超过3万人次观看了演出,获得了澳门教育界和广大学生的好评。据2014年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学生表示很满意活动内容,部分学生更表示“中国戏曲是一门很值得学的表演艺术”,而有六成的学生表示“参加本次活动激发了他们对中国戏曲的兴趣”。
今年展演的七出京昆折子戏依旧是经典剧目选段:《挡马》《牡丹亭·游园》《三岔口》《铡美案》《游街》《挂画》和《虹桥赠珠》。这些为澳门中学生量身挑选的剧目京昆并重、文武兼顾、行当齐全,可以从各角度展示京昆艺术之美。而参加演出的小演员们大都是戏校京昆表演专业的尖子生,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功底扎实、台风稳健,完全胜任演出任务。
尽管是常演剧目,但师生们没有丝毫懈怠,从在上海的排练开始便全力以赴。由于今年戏校教学楼、学生宿舍修缮,所以开学时间有所推迟。为了保证充足的排练时间,学校安排参加演出的师生提前到校。宿舍不能住了,便让学生住在宾馆;教室不能用了,便见缝插针地安排在别的教学楼。就这样,师生们从唱腔到身段,无数次地练习,精益求精。团长侯永强副校长更是亲历亲为,对剧目进行严格把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图使展演剧目质量达到最佳水平。副团长宋磊副校长紧抓演出团的管理与思想工作,组织成立各管理小组,各司其职,分头把关,确保学生安全。
9月15日上午,首场普及演出在澳门文化中心综合剧场正式拉开帷幕。可容纳上千名观众的剧场内座无虚席,观众都是澳门各中学的高三学生。演出由《挡马》开始,饰演杨八姐的演员年龄虽小但基本功扎实,“鹞子翻身”“腿掏翎子”“踢腿”等动作潇洒流畅,将杨八姐“女扮男装”的阳刚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后《牡丹亭·游园》的一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宛转动听,向观众充分展示了昆曲典雅、规范的表演特色。《三岔口》则通过摸索、碰撞等动作,演绎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打斗的场景,虽然整段表演没有一句唱腔和念白,但并不影响观众对艺术的理解,他们随着演员的表演或屏心静气,或鼓掌叫好,十分投入。接下来的《铡美案》选段中饰演包拯的小演员虽然只有11岁,但他音色洪亮,字字铿锵,很好地体现了包拯嫉恶如仇的人物性格。此外,《游街》中的“矮子功”、《挂画》中的“椅子功”“手绢功”,以及《虹桥赠珠》中的“跟头”“出手”等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戏曲艺术的风采,看得同学们眼花缭乱,不断发出阵阵惊叹。
为了让澳门中学生充分观赏并了解中国戏曲艺术,节目间隙还加入了主持人问答环节。通过两位主持人的一问一答先后将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角色行当、四功五法、乐队构成等问题予以解疑释惑。同时,为了激发兴趣,还设计了澳门中学生代表上台学习水袖表演的互动环节。他们在小演员的示范下,饶有兴趣地耍起了水袖,“抖袖”“翻袖”都学得有模有样,博得了台下同学们的掌声和欢呼,剧场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五场演出集中在三天完成,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全天有演出任务时,小演员们早上六点便开始化妆。上午演出结束后,顶着一脑门的汗带妆吃饭,稍事休息便又开始了下午的演出。在这个过程中,侯校长和宋校长一直陪伴在小演员们的身边,为他们保驾护航,直到9月17日下午演出圆满结束。
演出虽然结束了,但戏校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局的合作没有结束,戏校弘扬传统艺术的责任也没有结束。明年,戏校将继续为澳门中学生带去精彩的戏曲表演,也将再一次展现戏校京昆教学的不俗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