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相约 见证美丽——丹麦皇家芭蕾舞学校师生一行来到我校交流

发布者:上海市戏曲学校发布时间:2019-11-11浏览次数:225


   2019年10月16日-26日,丹麦皇家芭蕾舞学校师生一行来到我校,进行为期10天的教学交流。自2014年开始,这项中丹两校互访的国际交流项目,已经持续了6年。每年几乎都是这个季节,绚丽多姿的校园总要预留下一点色彩的空位,好像一个美丽的秋天童话,总要等到那一抹金色才算完美。金发碧眼的少男少女们如约而至,10天的交流和学习,的确带给我们惊喜,他们有着童话般的无忧无虑,也有着北欧民族的踏实、努力和严谨,为我们带来了艺术的激情,也毫无保留的展示出世界前沿的舞蹈教育理念。



   此次教学交流的成果,集中展示在10月24日晚上的交流汇报演出,这也是戏校第三届校园文化节的系列节目之一。翻开节目单,丹麦方的节目汇集了恰恰、伦巴、桑巴、嘻哈,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齐刷刷排开的阵势如同打擂一般。不过别担心,戏校这边也准备了种类齐全的戏码,民族舞、现代舞、人偶表演、戏曲身段、音乐剧,各大艺术门派严阵以待。



   演出在热烈的恰恰舞步声中开场,台下的小观众们一点也不偏心,喝彩和掌声毫不吝啬的献给台上全情投入的演员们。台下迅速烧旺的热烈气氛很快融化了拘谨和生涩,丹麦的同学们在台上逐渐放开,将六七种舞蹈样式驾驭的有模有样,很有专业范儿。虽然在节奏和力量方面还稍显稚嫩,但孩子们已经能向专为成年人设计的舞蹈标准看齐,显出不俗的潜质。


  舞蹈种类的选择覆盖国标舞、现代舞、嘻哈等门类,显出浓郁的西方特色。现代舞就像一首在思索着的哲学诗,舞蹈《重力》里表现出的失重与抗争,借助身体与物理空间的直接对话来隐喻现实。伦巴、恰恰等群舞则有着整齐划一的舞姿,在队形和节奏上略有变化,考验表演者的群体协调能力。

 



   舞台上视觉感受也显出北欧的极简风格,行头只需贴身的练功服,有时甚至省去了舞鞋,道具则最多是一块红布,演员们似乎更相信自己身体的表现力量,来展现舞姿的原初味道。


   接下来的舞台时间由戏校的孩子们接管。《梦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月夜里破壁而出,让观众们经历了从惊悚到惊艳的心理体验,神女们身体三折四折形成的倾角和曲线,表现出仙人不拘形范的大自在。


   《苏堤漫步》演员身披洇红的彩衣,好似西湖中的莲瓣,手中的人偶如同在接天的荷花上行,让人产生如临其境又超脱其境的意象。


  《画中人》集萃戏曲基本功的精华,尤其是边舞边唱的扇子功,真当得上那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尽情欢笑》的音乐沙哑斑驳有古旧味道,演员们手中拿着雨伞起舞的形象却又鲜明无比,如此的穿越感好像让人回到了上世纪初的百老汇。


  《汉密尔顿》是一出格调先抑后扬的音乐剧,融汇了嘻哈、爵士、布鲁斯的元素,舞蹈中密集出现的歌词也考验出演员的演唱功底。


  上下半场风格对比鲜明的舞蹈对话,让我们在欣赏之余也另有收获。就拿戏曲身段和国标舞的展示来说,从中都能看出表演程式的影子,这些程式就好像条条封装好的成语,让人甫一出口便华丽成章,让表演看上去显得成熟有力。现代舞则与之形成对比,较少出现固定的动作程式,舞姿就如同自由组织但又经过思考的自然语言,利用身体的感受去探讨内心,像演出中的双人舞、三人舞便展现出这种特点。




   的确,此次交流演出,除了表演艺术上的收获,还留下了不少待人思考的线索和话题。在丹麦师生的排练和演出中,几乎看不到芭蕾等传统欧洲古典舞的影子,而作为一所在艺术最前沿探索的西方舞蹈学校,又为何始终钟情于与戏曲学校结对交流?这些问题不由得引人去思考和探问。应当承认,艺术上的融合与借鉴是深度交流的一个隐秘而又自然的目的,这也为两校进一步的合作埋下了伏笔。如今两条独立生长的艺术藤蔓在发生交集,打好的6个藤结里,已经看到了渐渐孕育出的丰富思考和实践素材,那些需要时间广度的来揭开的谜题,可以放在将来的第7年、第8年……第10年的交流中去慢慢揭示,作为一项宝贵的遗产留给后来人。



   感谢慈祥的Kent校长,每年都会安静的坐在台下,认真的看着孩子们的排练和演出,显然他不愿意让孩子们错过成长中的机会,不愿孩子们错过这些跨越国界才能点燃的艺术激情。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这是每一位真诚的教育工作者身上都能找到的标志。


   感谢双方的领导和老师,以及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他们在大洋两岸为学生们牵起的红绳,已经从最初的一纸契约,化作了带有体温的人格力量,情感和友谊、期待与承诺,这些留在心底的温暖感受,让我们在每当分别时都忍不住产生联想,那些每次都准备好了一大堆的艺术美食,用精彩的节目为自己盛装打扮的好朋友们,是否还会在那个约定的美丽时刻再次相见?无需更多的话语,就让我们用离别时紧紧依偎在镜头前的身影做见证吧,我们期待着下一年的精彩!